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怪誕行爲學2:非理*的積極力量》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22W)

經典語錄

牙刷理論———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是誰也不想用別人的牙刷。

《怪誕行爲學2:非理*的積極力量》經典語錄

你可能認爲從事枯燥和無聊的工作,中途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會有好處,但這樣的中斷實際上減弱了你的適應能力,如果你需要重新開始工作會覺得問題更嚴重。假如你在打掃房子或者準備報稅檔案,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鼓作氣直到幹完爲止。

傳統經濟學的勞動模式宣稱人們就像迷宮通道中的白鼠一樣;我們投入勞動於任何事物都會以失去舒適的休憩爲代價,造成不快的後果——焦慮和緊張。如果我們信奉這一模式,就會努力使享受最大化,我們就應該竭盡全力避免過多投入工作,增加即時休閒。可能很多人因此認爲理想的休假就是在異國海灘上懶洋洋地躺着,享用別人送上的莫吉托雞尾酒。

從長遠來看,我們遇到了好事,最終不會像原來料想的那麼幸福;發生了壞事,我們也不會像原來料想的那麼悲傷。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經歷,安裝過程鬼使神差,就像墨菲定律說的一樣:只要是我硬着頭皮按直覺安上的木板或者擰上的螺栓,結果肯定是錯的。有時候我立即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但大多數時候要過了三四步才知道,不得不拆掉重新再來。

人們對自己創意的偏愛現象難逃商界人士的法眼,而且就像其他重要的業務運作一樣,這種現象也有一個非正式的術語:“孩子是自己的好”法則。這一法則的中心就是:“如果不是我(我們)發明的,那就沒有什麼價值。”

換句話說,要想獲得宜家效應,我們的努力必須獲得成功(即使成功僅僅意味着把事情做完)。 根據我們從宜家效應得出的推斷,投入的勞動越多,凝聚的價值越高,感情就越深。這也就是說,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自豪感和專屬感,你需要更多地動手參與創作。

在馬克思看來,被異化的勞動者與他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以及生產過程相分離使得工作成爲非自發*的活動,因此勞動者就無法對勞動產生認同或者領略到勞動的意義。

一方面,人們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併爲此自豪,另一方面,人們又想盡量減少廚房勞作,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微妙平衡?我認爲,有一個人最清楚。此人就是以“半成品烹飪”而聞名的桑德拉·李,她已經發現了準確計算平衡點的公式並申請了專利:半成品烹飪“70/30黃金分割原理”。李認爲,疲於奔命的廚師爲了節約時間如果在烹調過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蛋糕粉、瓶裝蒜茸、罐裝海員式沙司)和30%自己別出心裁的加工(在蛋糕粉里加點兒蜂蜜和香草末,在海員式沙司里加點兒鮮羅勒),也一樣能夠感受到創造的快樂。

大自然賦予了人類一種靈敏的機能:在攝入足夠熱量與感覺吃飽之間有約20分鐘的時間間隔。

如果你想得到更大的享受,有些事自己多出點兒力還是值得的。

有時我們覺得珍貴的東西會把我們從愉悅的依戀轉化爲完全不能自拔的癡迷,就像托爾金的作品《指環王》三部曲裏咕嚕姆的魔戒。不管是一枚魔戒、一輛傾心製造的汽車,還是一塊新地毯,珍貴的物品可以把某些人的心完全抓住。如果你沉湎於對物品的過度迷戀,請跟我說:這不過是_____(自己填空:一輛車、一塊地毯、一本書、一個玩具盒……)。一般而言,能夠認識到珍貴物品對我們的影響是件好事,無論是愉悅的依戀,還是不能自拔的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