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爲什麼讀經典》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3.14W)
《爲什麼讀經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爾·卡爾維諾編輯,在蒙達多裏出版社的“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書”叢書中出版。除了給予這本書以書名的那篇文章,這個在作者死後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絕大多數是20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20世紀五十年代的,兩篇是20世紀六十年代的),談論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並由於各種不同原因而對卡爾維諾有重要意義,或是激起他的欽佩的作家—從荷馬到格諾。 這一版的《爲什麼讀經典》完全重印了該書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爾 ·卡爾維諾簽名的卷首語。我們...(更多)

經典語錄

我特別愛司湯達,因爲只有在他那裏,個體道德張力、歷史張力、生命衝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張力。我愛普希金,因爲他是清晰、諷刺和嚴肅。我愛海明威,因爲他是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鬱。我愛史蒂文森,因爲他表現爲他願意的那樣。我愛契訶夫,因爲他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我愛康拉德,因爲他在深淵航行而不沉入其中。我愛托爾斯泰,因爲有時我覺得自己幾乎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我愛曼佐尼,因爲直到不久前我還在恨他。

《爲什麼讀經典》經典語錄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因爲實際情況是,我們年輕時所讀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這又是因爲我們沒耐*、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爲我們缺乏人生經驗。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爲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範例: 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奧德修斯從忘憂棗、喀爾刻的*和塞壬歌聲的魔力中拯救出來的,不只是過去或未來。對於一個人、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來說,只有當記憶凝聚了過去的印痕和未來的計劃,只有當記憶允許人們做事不忘記他們想做什麼,允許人們稱爲他們想成爲的而又不停止他們所是的,允許人們是他們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爲他們想成爲的,記憶才真正重要。

人們無法判斷誰得到了最大的幸福,因爲每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秉*來定義幸福。從生命擁有者的觀點來看,生命不能以質或量來評估,也不能與其他生命做比較。它的價值就在它本身,以至於期待或恐懼來生都是妄想。隨着死亡而來的是不存在,這種不存在與出生前的不存在是等同且對稱的。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他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因爲實際情況是,我們年輕時所讀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這又是因爲我們沒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爲我們缺乏人生經驗。

但品德高尚在什麼地方?在它們準確地服從於它們自己的本*。那麼,先認識你自己吧。接受你現在的樣子。連同你的缺陷。與你自己的尺寸成比例。

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基於這個理由,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於重新發現我們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最重要作品。即使這些書依然如故(其實它們也隨着歷史角度的轉換而改變),我們肯定已經改變了,因此後來這次接觸也就是全新的。所以,我們用動詞“讀”或動詞“重讀”也就不真的那麼重要。

世界的幻覺,傳統上是由詩人和劇作家透過戲劇隱喻傳達的;在二十世紀,電影作爲世界取代了戲劇作爲世界,電影是白銀幕上一系列漩渦似的影像。

我特別愛司湯達,因爲只有在他那裏,個體道德張力、歷史張力、生命衝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張力。我愛普希金,因爲他是清晰、諷刺和嚴肅。我愛海明威,因爲他是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鬱。我愛史蒂文森,因爲他表現爲他願意的那樣。我愛契訶夫,因爲他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我愛康拉德,因爲他在深淵航行而不沉入其中。我愛托爾斯泰,因爲有時我覺得自己幾乎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我愛曼佐尼,因爲直到不久前我還在恨他。我愛切斯特頓,因爲他願意做天主教徒伏爾泰而我願意是*主義者切斯特頓。我愛福樓拜,因爲他之後人們再不能試圖像他那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