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我們爲什麼會發胖?》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78W)

經典語錄

肥胖歸根結底是由激素失衡,而不是卡路里失衡造成的。具體而言就是,使用易消化、富含糖類的食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這些糖類確實會使我們發胖,由於脂肪的累積會讓我們感到更餓,於是我們吃得也更多,加之久坐不動,所以更容易發胖。

《我們爲什麼會發胖?》經典語錄

失去脂肪並不是因爲削減了卡路里的攝入,而是因爲減少了使你發胖的糖類攝入。如果想要減肥,想要把脂肪代謝掉,你必須控制糖類的攝入量,你不用在意你一天到底攝入了多少卡路里,這帶給我們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你雖然要控制糖類,但是你可以轉而去攝入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質,一直到你吃飽爲止。你更無須去在意你吃進去了多少脂肪,因爲如果你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不夠高時,你吃進去的脂肪根本沒有機會儲存在細胞裏,它會直接被代謝掉,你會感到精力充沛,越來越願意活動了。

有規律的體育鍛煉無疑有好處。透過鍛鍊,我們能增加耐力和免疫力,就如專家指出的那樣:由於減少了換心臟病或糖尿病的風險,我們可能會活得更久(儘管這一點還未被嚴格考*過)。我們只是感覺自己好多了。很明顯,許多經常鍛鍊的人會變得十分熱衷於運動,我自己也是如此。但是我想在這裏探討的不是鍛鍊對我們而言究竟是樂趣、是好事,還是如權威們不斷向我們建議的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輔助,而是鍛鍊能否在我們銷售的時候幫助我們保持體重,在我們發胖的時候幫助我們減輕體重。

動物不會因爲多吃而發胖,而是發胖了纔會多吃。兩種行爲---貪食和懶惰---並非像我們以爲的那樣是發胖的原因,事實上它們是發胖的結果。正如動物研究告訴我們的那樣,貪食和懶惰是累積體內脂肪的內驅力帶來的副作用,它還*了適度飲食和積極運動,都不能成爲判斷人們道德品質的依據。

如果按照“肥胖是由於多吃少動造成的”的邏輯,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母親之所以體重超標是因爲吃得太多,我們也知道兒童之所以發育不良是因爲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我們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結論:母親情願讓孩子捱餓,這樣她們自己就可以大吃大喝。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另外,還有很多的事實表明,“熱量攝入與消耗的不平衡造成了肥胖”這樣的論斷是充滿漏洞的。肯定還有其他的因素決定着我們究竟是胖還是瘦,而不僅僅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匹配卡路里攝入和卡路里消耗的平衡。

事實上,處於半飢餓狀態的人,不僅會總是感到飢餓,而且會昏昏欲睡,人體消耗的能量也減少了。他們體溫下降,感到自己飢寒交迫。而體力活動的增多,真的會增加他們的飢餓感,運動真的會喚醒食慾:伐木工人吃得就是比裁縫多。體力活動讓我們消耗增多,感到勞累,筋疲力盡;但體能活動結束後,我們消耗的能量也隨之減少。簡而言之,我們攝入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息息相關。按照數學家的說法,這兩者是因變量,不是自變量。

高強度鍛鍊越多,燃燒的卡路里就越多---劇烈運動到出汗,減肥確實更有效。但,這也會使你更餓。鍛鍊在體重控制中的重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這是因爲,由鍛鍊引起的能量消耗的增加,同樣易於導致食物攝入的增加。我們無法預測增加的卡路里消耗是否會被更多的食物攝入相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