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屬於“戲劇”,後者屬於“詩”,我們的元曲...

習題庫 閱讀(2.7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屬於“戲劇”,後者屬於“詩”,我們的元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屬於“戲劇”,後者屬於“詩”,我們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爲二而進行的。但對關漢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戲劇”與“詩”的分別呢?如果有,它們的分別在何處?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套數則合一宮調中諸曲爲一套,與雜劇一折略同。但雜劇以代言爲事,而套數則以自敘爲事,此其所以異也。”

實際上,雜劇與散曲(王國維所謂的“套數”)有時並不易分別。趙景深先生《元人雜劇鉤沉》中收入的套曲,當歸爲雜劇還是歸爲散曲,實際上還可以繼續探討的。同樣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賓白便與雜劇無異。雜劇與散曲的距離是否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遙遠?雜劇研究、散曲研究的兩分顯然不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斷然將《元曲選》收入的明初賈仲明等所作六種雜劇排除於元曲之外,後來的研究者一般也依從王氏的區分,至於明代前期朱權、朱有燉繼續進行的北雜劇創作,自然應歸爲“明雜劇”的研究範圍。作爲歷史*研究,這樣的區分無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時卻不利於較深入的研究。我們現在面對的元雜劇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雜劇三十種》以及明萬曆年間的明抄、明刻本元人雜劇。元刊雜劇爲民間坊刻本,錯訛、殘缺甚多,並不能代表元雜劇創作的“本來面目”。而朱有燉的雜劇現存明永樂、宣德年間的藩府原刻本,由於朱有燉作雜劇有意追求“金元風範”,所以他的現存劇作可能反映出一些雜劇創作的“本來面目”。又如《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最初發現時,曾引起很大的轟動。但半個世紀以來,除孫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對於《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特別是其中的抄本雜劇,還缺少進一步的研究,而抄本雜劇可能反映了元雜劇表演形態等方面的問題。朱有燉的雜劇和脈望館抄本雜劇長期不被重視,當然也有歷史原因。前者出自貴族之手,後者染有帝王家的**。

80年代以來,戲曲文物研究成爲戲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中華戲曲》雜誌的同仁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絳元墓戲雕的發現以及山西上黨《迎神賽社禮節傳簿》的發現,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戲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績並沒有在同期或稍後的雜劇研究中反映出來。有的研究者習慣於沿着既有的邏輯思路奔馳,昧於紙上而不及地上。如元雜劇的表演體制、元雜劇的流佈等問題,如果忽略戲曲文物的研究而徑直作出結論,都是很危險的。

自近代以來,“白話文學”、“俗文學”倍受青睞,元曲研究(主要是元雜劇)適逢其時。新*成立以來,重視有“**”的文學,元曲因爲有“豐富的**”也得到高度評價。在雅與俗的取捨之間,元曲似乎總近於“俗”,所以與文人士大夫的雅詞屬兩家。從學科建設看,也有理由分別歸爲曲學與詞學。但元曲果真屬於“俗文學”麼?元曲乃宋金詞之變,這是明清人比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爲是無根之談。在近人吳梅、王易等研究者那裏,詞、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趙山林先生對金詞、元曲關係演變的考察,或可開闊我們的視野。

元曲研究不能侷限於元曲,僅僅憑藉《元曲選》、《元曲選外編》和《全元散曲》,外加上《錄鬼簿》《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在過去不夠,在今日更顯侷促。多一點縱橫上下,很有必要。

(摘編自鄒德豔《二十世紀元曲研究芻議》,有改動)

6.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項是

A. —般來說,“元曲”是由元雜劇和散曲兩部分組成,按照文學作品的樣式來說,元雜劇屬於“戲劇”,散曲屬於“詩”。

B. 王國維認爲散曲同—宮調中的各曲合爲一個套數,大體相當於雜劇中的—折,但雜劇以代言爲事,套數以自敘爲事。

C. 《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賓白便具有了雜劇的藝術特徵,這說明元雜劇和散曲在藝術特徵上並沒有本質區別。

D. 用兩分法進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區分界限上的模糊,給研究工作帶來一定障礙,不利於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7.下列理解和分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元刊雜劇雖爲元人雜劇,但因錯訛、殘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雜劇因追求“金元風範”,而能真實地反映出元雜劇創作的“本來面目’’。

B. 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戲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績,但這些成績並未在同期或稍後的雜劇研究中反映出來,元曲研究己經步入一個認識誤區。

C. 新*成立以來,“白話文學”“俗文學”因爲具有較強的‘‘**”而備受青睞,元曲因爲有“豐富的**”而適逢其時,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D. 明清對人們認爲元曲是宋金之詞的延續發展,而現代人多不認同這—觀點,但從歷史的角度多一些縱橫上下,對予當今的元曲研究是很必要的。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中收入元曲,排除了《元曲選》中明初賈仲明等所作六種雜劇,後來的研究者一般也依從這種區分,但這種研究方法有侷限*。

B. 《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被發現時,雖引起很大轟動,但並沒有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原因在於它出自貴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

C. 無論是雜劇研究、散曲研究的兩分,還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於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可見遠去研究不能侷限於元曲。

D. 元曲“豐富的**”,因此收到高度評價:但至於元曲究竟屬於“雅文學”還是“俗文學”,一直以來卻沒有形成定論。

【回答】

6.C

7.C

8.B

【解析】

6.試題分析:C項“元雜劇和散曲在藝術特徵上並沒有本質區別”理解錯誤,本選項對應資訊在原文第二段,相關內容爲“雜劇與散曲(王國維所謂的‘套數’)有時並不易分別……《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賓白便與雜劇無異”,作者以《全元散曲》爲例是爲了說明雜劇與散曲有時不容易分別,但並不是說元雜劇和散曲無本質區別。

7.試題分析:C項“‘白話文學’‘俗文學’因爲具有較強的‘**’而備受青睞”理解錯誤。本選項對應資訊在原文倒數第二段,相關內容爲“自近代以來,‘白話文學’‘俗文學’倍受青睞,元曲研究(主要是元雜劇)適逢其時。新*成立以來,重視有‘**’的文學,元曲因爲有‘豐富的**’也得到高度評價”,據此可知,新*成立以來受青睞的是有“**”的文學,而非“白話文”和“俗文學”。

8.試題分析:B項張冠李戴。本選項對應資訊在原文第三段結尾部分,相關內容爲“朱有燉的雜劇和脈望館抄本雜劇長期不被重視,當然也有歷史原因。前者出自貴族之手,後者染有帝王家的**”。據此可知,出自貴族之手的是朱有燉的雜劇,而不是《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

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一般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找出選項對應區間,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對,尋找細微的差別,確定*。本題B選項中“《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出自貴族之手”就屬於張冠李戴。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