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自先秦到明清,*鄉村社會秩序的基本構成要素有三:宗族、鄉里和鄉紳。這三者形成了...

習題庫 閱讀(3.2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自先秦到明清,*鄉村社會秩序的基本構成要素有三:宗族、鄉里和鄉紳。這三者形成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自先秦到明清,*鄉村社會秩序的基本構成要素有三:宗族、鄉里和鄉紳。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時期的鄉村社會秩序。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他們根植、立足於鄉土社會,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響、作用於鄉土社會,上利國家,下益鄉民。他們有些人透過讀書獲得功名,走出鄉村,在外爲官,但是在他們年老退休之後,選擇了回鄉養老。他們深受儒家禮儀教化的薰陶,一向以治國平天下爲己任,即便是退隱在野,也不忘教化鄉里,熱衷於地方公益事業,如設義田、修水利、辦書院、賑災民等等。作爲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具有溝通地方*與社會的權利和便利,對於地方*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衆向州縣官進言。同時,他們又經常是宗族長,維持着鄉間社會的禮儀和秩序。這樣一個階層,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

從大體上說來,*傳統社會“皇權不下縣”,國家正式的行政機構管理只到縣一級。這就爲鄉村社會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使得鄉賢對於鄉村的治理成爲可能。鄉賢屬於士階層,其與鄉村發生緊密聯繫當在宋代以後。直到隋唐科舉制度的實施,纔開始打破門閥對士階層的壟斷地位,寒門弟子透過考試,也有機會獲得“士”的身份,參與國家*和地方社會的治理。這些由科舉進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後逐漸增多,他們構成了鄉賢的主體,並逐漸參與到地方事務中來。宋代是鄉賢發展的重要階段。錢穆先生就曾說,宋代有一種“自覺的精神”在“士大夫社會中逐漸萌茁”,這種自覺的精神,就是“那輩讀書人漸漸自己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種感覺,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着天下的重任”(《國史大綱》下冊,商務印書館,1996.558頁)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就是這種精神的反映。對於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宋人有很多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在廟堂之上才能“治國平天下”呢?*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湖之遠則憂其君”(同上),無論在朝或在野,對於天下、國家始終不曾忘卻。這對於那些退休官員、在野之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民間社會不僅要以自己的德行感化鄉里,而且要參與到地方社會的事務中來,實踐儒家提出的理念。

明朝中葉以後,鄉紳階層漸漸形成,主要原因有:其一,退休官員多返回本籍。兩漢至唐代,朝廷並沒有嚴格的退休規定,大多數朝廷官員多老死於任上。宋代雖有退休的規定,但當時遷徙的風氣未衰,官員多寄養在宮觀。到了明代,朝廷規定官員辭官或退休一律給驛還鄉。致仕官不得留住京師和任所地,藉此防止致仕官與現任內外官相聯合勾結。爲了獎勵官員致仕後還鄉,允許用官家專車送返。而且規定,凡南京、*大臣乞休,經批准後可致仕,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由此可知,明代朝廷對官員致仕後返鄉有一定的強制**,不過朝廷對返鄉的官員予以優待。其二,“學紳”在地方上的累積。明代學校系統完備,士人一般都可在本地官學入學。擁有一定功名和學銜的士人,除非因違反學規、受處分剝奪學籍和功名外,其身份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地方上舉、監待入仕者多,官缺少,有的等上一二十年也難以得到一個*官員的職位,生員則絕大部分終身與仕途無緣。除了少數人離鄉謀發展之外,大多數人都留在本鄉。此外,明清以來隨着經濟活動的頻繁,有不少鄉紳投身於商業活動,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士紳經商的風氣,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徽州,清代徽州人許承堯在其著作《歙事閒譚》中指出:“商居四民之末,徽殊不然。歙之業鹺於淮南北者,多縉紳巨族。其以急公議敘入仕者固多,而讀書登第,入詞垣躋朊仕者,更未易僕數。且名賢才士往往出於其間,則固商而兼士矣。”“急公議敘入仕者”即指透過捐納和捐輸等非正途而獲得“紳”之身份的人,這也是鄉紳產生的重要途徑。

(摘自胡彬彬《古代鄉賢與鄉村治理》)

4.下列關於鄉賢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些在外爲官的鄉賢,在年老退休返鄉之後,施行鄉民教化,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維護鄉村社會的秩序。

B.鄉賢屬於士階層,其與鄉村發生聯繫當在先秦以後。

C.鄉賢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具有社會責任感,他們作爲*和基層民衆之間的中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D.鄉紳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從大體上說來,*傳統社會“皇權不下縣”,使得鄉賢對於鄉村的治理成爲可能。

B.由科舉進入仕途的人,在宋代構成了鄉賢的主體,並逐漸參與到地方事務中來。

C.宋代“自覺的精神”就是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內容的反映。

D.宋人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思考對於那些退休官員、在野之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以德行感化,還要參與地方事務,實踐儒家理念。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地方上舉、監待入仕者多,官缺少,員則絕大部分終身與仕途無緣造成了“學紳”在地方上的累積。

B.到了明代,嚴格規定因年老或衰病而辭去職務的官員不得留住京師和任所地,有一定的強制**。

C.爲了獎勵官員致仕後還鄉,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

D.明清時期不少鄉紳投入商業活動,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士紳經商的風氣,“急公議敘入仕者”是其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回答】

4.D

5.C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關於鄉賢的表述不正確的,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結合文字第一節內容“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他們根植、立足於鄉土社會……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可知,這樣一個階層,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指的是鄉賢而不是鄉紳,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爲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爲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覈,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聯繫題幹,此題的選項D結合文字第一節內容“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他們根植、立足於鄉土社會……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可知,這樣一個階層,在鄉村社會實踐着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繫着鄉村社會的秩序。指的是鄉賢而不是鄉紳,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選項C結合文字內容“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着天下的重任,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就是這種精神的反映”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宋代“自覺的精神”的反映。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結合文字內容“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着天下的重任,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就是這種精神的反映”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宋代“自覺的精神”的反映。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C項結合文字內容“凡南京、*大臣乞休,經批准後可致仕,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由此可知,明代朝廷對官員致仕後返鄉有一定的強制**,不過朝廷對返鄉的官員予以優待”可知,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是南京、*大臣乞休。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C結合文字內容“凡南京、*大臣乞休,經批准後可致仕,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由此可知,明代朝廷對官員致仕後返鄉有一定的強制**,不過朝廷對返鄉的官員予以優待”可知,如尚年富力強,可令其回原籍調理,等病好以後再度起用是南京、*大臣乞休。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