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初從向榮討粵寇,補千總。改隸張國樑麾下,積勳...

習題庫 閱讀(2.01W)

問題詳情:

閱讀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初從向榮討粵寇,補千總。改隸張國樑麾下,積勳...

閱讀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

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初從向榮討粵寇,補千總。改隸張國樑麾下,積勳至副將。國樑歿,代領其衆。同治初,將三千人守鎮*。九年,出鎮南關①。光緒改元,赴貴州提督任。七年,還廣西。明年,稱疾歸。

越二年,法越事作,張樹聲蘄其治團練,遣使往趣駕。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攜童叱犢歸,啓來意,卻之。已,聞樹聲賢,詣廣州。聞諒山②*,亟赴鎮南關,而法*已焚關退。龍州③危急,子材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備險奧,乃令築長牆,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其後爲犄角。敵聲某日攻關,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決先發制敵。羣議不欲戰,子材力爭,親率勤*襲文淵,宵薄敵壘,斬虜多。

法悉衆分三路入,子材語將士曰:“法*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士氣皆奮。法*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聲震山谷**積陣前厚寸許與諸*痛擊敵稍卻越日復涌至,子材指麾諸將使屹立,遇退後者刃之。自開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榮、相華躍出搏戰。諸*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鬥。關外遊勇客民亦助戰,悉返侵地。

(節選自《清史稿·馮子材》,有刪改)

(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法*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聲震山谷/**積陣前厚寸許/與諸*痛擊/敵稍卻/

B.法*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聲震山谷/**積陣前/厚寸許/與諸*痛擊敵/稍卻/

C.法*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聲震山谷/**積陣前/厚對許/與諸*痛擊敵/稍卻/

D.法*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聲震山谷/**積陣前厚寸許/與諸*痛擊/敵稍卻/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嬰兒出生後不久父親起的,字是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後才起的。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

B.“改元”,指*封建時期皇帝在位期間改換年號,而新皇帝即位時頒佈的年號則稱爲建元。

C.“設九賓禮於廷”,在朝堂上安設“九賓”。這是古代禮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禮節。

D.“湯鑊”,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放在大鼎或大鑊裏,用滾水烹煮,將人活活燙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

A.馮子材初從向榮,官至提督,一生功勳卓著。他討粵寇,守鎮*,出鎮南關,凱旋而歸,取得抗法戰爭的勝利,收復了全部失地。

B.馮子材有勇有謀,身先士卒,忠心愛國。他善於排兵佈陣,先發制敵,力排衆議,親自率兵出戰,與敵人殊死搏鬥,誓要把敵人擋在鎮南關外,

C.藺相如足智多謀,勇敢堅強,不畏強敵,他在大庭廣衆之下,引用歷史上秦國失信的事實,痛斥秦王不守諾言、背信棄義,並表示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D.藺相如考慮周全,決策得當,有遠見。他要求秦王齋戒五日,沒九賓之禮,贏行了時間,自己便趁機祕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4.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敵聲某日攻關,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決先發制敵。

(2)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回答】

1.D

2.C

3.D

4.(1)敵人聲稱某一天要進攻鎮南關,馮子材料想敵人必然提前到來,於是決定先發制人。

(2)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着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

【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正確斷句的能力。結合上下文來看,畫線句子可分爲兩部分,前一部分說的是法*的進攻,後一部分說的是馮子材領兵還擊打退敵人。“法*”是名詞,在句中做主語,“攻”是動詞,在句中做謂語,“長牆”“黑兵”“教匪”都是名詞,是進攻的對象,據此可知AC兩項斷句錯誤,當排除。再比較BD兩項,“稍卻”的主語應爲“敵”,故B項斷句錯誤,*應爲D項。

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從高考來看,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禮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禮節”錯誤,應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賓,同“儐”,“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爲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點睛:本題重點突出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合乎當今國學熱的趨勢。選文是人物傳記,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識是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人才選拔、宮殿的名稱、年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古代重要地名、官場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職、禮儀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解答這類題目,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要將相關知識記牢,這樣就能輕鬆的將正確項與錯誤項區分開來。若有些知識出現遺忘或疏漏,那就要運用排除法,以確定最終選項。

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歸納文章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對文言文的大意基本瞭解,然後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然後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D項,“自己便趁機祕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不正確,原文是“令人持璧歸”,意思是派人帶着璧回去,而不是藺相如自己帶着璧回去。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檢視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爲主,意譯爲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聲”,聲稱;“逆料”,料想;“先期”,“先於期”的省略,可譯爲提前。(2)“誠”,實在;“見……於”,表被動;“負”,辜負;“故”,因此;“間”,從小路。

參考譯文:

(*)

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當初跟隨向榮*廣東敵寇,升補爲千總。累積戰功做到了 副將。奪取了溧水,升任總兵。同治初年,率領三千人鎮守鎮*。在鎮六年,對待士卒有法度,士卒也樂於受他指揮。敵寇進攻一百多次,最終沒有攻下來。完成了鎮守任務,被提拔爲廣西提督。同治九年,調到鎮南關,攻取了安邊、河陽,勝利而歸。光緒元年,赴貴州擔任提督。光緒七年,調回廣西。第二年,稱病回鄉。過了兩年,法國和越南戰事爆發,馮子材去了廣州。再過一年,朝廷命令他輔佐廣西邊外*事。聽說諒山有緊急情況,急忙奔赴鎮南關,那時法*己焚燒鎮南關後退走了。龍州形勢危急,子材認爲關前隘口橫跨東西兩座山嶺,就下令築起長牆,把自己率領的部隊集中在那裏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駐紮在後面形成呼應之勢。敵人聲稱某一天要進攻鎮南關,馮子材料想敵人必然提前到來,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潘鼎新制止他,大家都不想作戰。子材據理力爭,親自率領勤*襲擊文淵之敵,在這種情 況下他已經是第三次到鎮南關外了。晚上迫近敵人營壘,斬殺了很多敵人。

法*人兵分三路進攻。子材對將士們說:“如果讓法*第二次打入鎮南關,我們有什麼臉面再見廣東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關口!”士兵們都很振奮。法*進攻長牆十分猛烈,接着是黑兵,接着是教匪,*聲震動山谷,**積於陣地前有厚達一寸的樣子。馮子材和士兵們痛擊敵人,敵人漸漸地退卻了。第二天敵人又蜂擁而至,子材指揮各位將領,讓他們堅守陣地決不動搖,遇到後退的人就斬殺。他親自開啟營門,手持長矛大聲呼喊,率領兩個兒子相榮、相華跳出戰壕與敵人搏鬥。士兵們因爲子材年已七十,奮身作戰,衝鋒陷陣,都十分感動、振作,與敵人殊死搏鬥。鎮南關外的散兵和僑民也來助戰,斬殺了法*幾十人,追敵人一直追到關外二十里才返回。過了兩天,攻克了文淵,受到賞賜。接連又收復了諒城、長慶,把被侵奪的土地全都收復了。

(乙)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廷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個是堅守約定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着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着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考慮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羣臣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聲音。侍從中有人想要拉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置。秦王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爲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禮節後,讓他回趙國去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