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體貼”——*傳統文化的真正特質張再林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說的就是這種“體貼”,這是被稱爲...

習題庫 閱讀(1.79W)

問題詳情:

 “體貼”——*傳統文化的真正特質張再林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說的就是這種“體貼”,這是被稱爲...

 “體貼”

——*傳統文化的真正特質

張再林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說的就是這種“體貼”,這是被稱爲儒家金規則的所謂“恕”之道。按明代學者楊復的解釋:“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故 “恕”即將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然而,在這裏,我卻寧願使用“體貼”這個詞。在我看來,我與他人的真正交流與溝通,與其說是一種“心思”的運用,不如說是一種“身體”的踐履;與其說是一種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命的“互動”。

我們*古人更多地是透過“身體語言”,透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醫生給人看病,不是輔以諸如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視病人爲“看的對象”,而是貼入對方的身體,即所謂的“望、聞、問、切”,調動自己身體的一切感覺器官與病人身體直接接觸,以期使自己的生命與病人的生命融爲一體,並在這種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這種全身心的投入,也說明了爲什麼醫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爲醫家之大忌,說明了中醫爲什麼可以運用氣功進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療法”,因爲在這裏,醫患雙方業已形成爲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

醫患關係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際關係也不例外。*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透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禮”就其原初義而言,與其說是今人所理解一種*社會中旨在強化一種統治的等級森嚴的行爲規範,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共同體中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它同樣是古人的“體貼”的行爲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故《論語》中的“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體現了年少者對年老者的體貼,“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則體現了生者對死者的體貼。在這裏,人的一舉手一投足,身體的一個姿態,臉部的一個表情,已不再是純粹做作客套的東西,而是以一種既親切可感又沉默無聲的動作語言,傳達着人們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體貼與關愛,並使社會藉以形成爲一個溫情脈脈、相濡以沫的愛的共同體。

耐人尋味的是,*古人不僅用“體貼”這一方式把握人際關係,而且從“天人合一”之道出發,把該方式運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爲我們“體貼”的對象。因此,古人對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樣,把其看作是異己於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學的邏輯分析之,剖析之,用工業的機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稱*的生命主體,用身體自身體認之,體悟之,用身體語言交流之,互動之,並使之最終成爲與自己息息相通、休慼相關乃至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兩*,自然有*陽,人有四體,自然有四時,人有五倫,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災害的發生,都被視爲所謂的“天的震怒”,所謂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動,都會同體感通地在自然現象中引起微妙的連鎖反應。

因此,“體貼”是洞開*文化神祕大門的一把鑰匙,舍此我們就不能理解*的“人我不二”的倫理觀、*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乃至*的“神美同義”的宗教觀。舍此我們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無之不體”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於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衆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無論我們人類還是整個宇宙都成爲我自身生命機體的生動的隱喻和象徵。當然,推出“體貼”這一概念作爲*文化的核心詞,並不意味着我們否認孔子的“恕”、孟子的“惻隱”、王陽明的“良知”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它僅僅是意味着,離開了“體貼”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將失去了其解釋的生命學依據,並有流於“唯心主義”的嫌疑,因爲真正的*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近取諸身”、“反求諸身”的文化,一旦捨棄了這種“身體”,*文化中的任何東西都無從談起,因爲*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並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涵。

(選自《民辦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刪節)

12—13題爲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被稱爲儒家金規則的所謂“恕”之道,是指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

B.因爲*的醫患雙方構成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所以,中醫療法能在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禮”也可以視爲生命共同體中一種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是*古人“體貼”的行爲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

D.*古人把“體貼”運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認爲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

E.推出“體貼”這一概念作爲*文化的核心詞,意味着離開了“體貼”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將失去其解釋的生命學依據,必然陷入“唯心主義”泥潭。

13.下列選項與文中“體貼”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項的是  (3分)

A.藉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

B.中醫的“望、聞、問、切”。

C.《論語》中的“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14.請概述本文所闡述的中西方在對待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不同見解。(4分)

15.爲什麼說*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4分)

【回答】

12

分析概括

B

E

5

B強加因果,前後不構成因果關係;將原文的主語“醫生”偷換成“我國的中醫療法”。E項,原文“有流於‘唯心主義’的嫌疑”是或然、可能判斷,“必然陷入‘唯心主義’泥潭”是必然、肯定判斷。

13

分析篩選

A

3

A項“藉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藉助的是外物而非“身體語言”,不符合文中“體貼”的意思。

14. (4分)

中方:“體貼”自然,視其爲與自己一樣的人稱*的生命主體。用身體自身體認之,體悟之,用身體語言交流之、互動之,並使之最終成爲與自己息息相通、休慼相關乃至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

西方:視其爲異己於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學的邏輯分析之、剖析之,用工業的機器征服之、利用之。

評分標準:中方觀點2分,其中“‘體貼’自然,視其爲與自己一樣的人稱*的生命主體”1分,“用身體自身體認之,體悟之,用身體語言交流之、互動之,並使之最終成爲與自己息息相通、休慼相關乃至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1分。

西方觀點2分,其中“視其爲異己於人的‘自在之物’”1分,“用科學的邏輯分析之、剖析之,用工業的機器征服之、利用之”1分。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意思相近,也可得滿分。

15. (4分)

(1)因爲*文化的特質更多強調的不是認知,而是身體踐履,是一種生命體驗。

(2)*古人更多地是透過“身體語言”透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透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

(3)*古人還把該方式運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爲我們“體貼”的對象。

(4)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並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涵。

評分標準:四個要點,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二點得4分。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