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一鉢了卻誰的浮生閆榮霞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

習題庫 閱讀(1.36W)

問題詳情: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一鉢了卻誰的浮生閆榮霞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一鉢了卻誰的浮生

閆榮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做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他不會的?

魯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爲無上榮耀。他作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畢業的時候還在唱;這樣的歌就是詩了,他的詩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連他給友人夏丏尊的畫隨便題兩句話,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樹梅花小。住個詩人,添個新詩料。愛清閒,愛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爲題小梅花屋圖》)

可是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葉聖陶談弘一晚年書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在那裏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斂去七*,白氣藏身天地間,非爲字變,實則人變。當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顆爲僧爲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鋒穎,一味恬靜”。

就如他這個人。初始華麗,剃鬚裹腰在舞臺上扮茶花女,如今卻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個過午不食、行腳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煙花“*”地炸開,整個天地都爲之增了**。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圓了,又更圓,然後暗了,又更暗……整個人生就這樣由絢麗歸於平淡。

環顧當年,人們對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動機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師的弟子、著名美術家豐子愷則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說:“我以爲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而弘一法師,就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的說法,切合實際,振聾發聵,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測之說。

莊子講天地有大道,卻是一定要做到“無己”,成爲“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關注,生死不再思慮,貧富得失不是掛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遊於宇內。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後,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着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爲何獨傷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換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捨得,只爲追求心中那一點螢火。

我們對於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爲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其實他纔不要當什麼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爲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爲當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爲能和虛雲、太虛、印光並稱“*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爲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衆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後,沐浴更衣,安詳圓寂。“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一鉢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鉢裏盛滿自由。

〔注〕在*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爲*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在他藝術發展如日中天時,他毅然摒棄了世俗,中年出家後成爲南山律宗一代祖師,被譽爲“*四大高僧”。

6.下面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作者將弘一人生的轉變比作煙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前半生的絢麗與後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其人生軌跡轉變的深深的憂傷。

B.“一鉢了卻誰的浮生”這個題目新穎別緻,一方面與李叔同的身份、*格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作用。

C.“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一句,以高傲的張愛玲的謙卑,體現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風範。

D.弘一在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後圓寂,表明他認爲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遺憾的,對自己的抉擇隱隱流露出悔意。

7.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別》和他的詩,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論,請簡要分析這些引用的作用。(4分)

8.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可謂是傳奇般的天才,在藝術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毅然毀家棄業,皈依佛門,以一鉢了卻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擇?請結合文字談談你的看法。(6分)

【回答】

B【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和文章寫作方法把握的能力。A“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傷”錯誤;C“高傲的張愛玲”不確切;D“是留有遺憾的,對自己的抉擇隱隱流露出悔意”錯誤。

7.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別》和他的詩,直接表現李叔同的過人才華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豐子愷、葉聖陶、林語堂、張愛玲等人的評價,表現了衆人對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側面突出李叔同才學和品*的不同凡響;③這些引用印*了作者的觀點,豐富了文章內涵,使傳記具有真實感人的力量。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對文字的某些特*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引用的作用:一是,豐富文章內涵,增加文章的知識*;二是,更加突出李叔同這一形象的不同凡響,及衆人對李的敬仰;三,在刻畫人物形象上起到前後貫穿的作用,即由對他才學的欣賞到對人物品*的欣賞。

8.我認爲,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擇,是因爲人應該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人格。‚他博學精藝,初始華麗,已經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後來的出家,正如豐子愷所言,是出於對人生追求的自然漸進,是一種人格的完滿和昇華。ƒ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拋妻別子,是因爲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會越多。④只有捨棄塵世的一切牽掛,才能獲得心靈的真正自由。他大徹大悟,不求虛名,清苦自守,只是爲了自己的心,爲了傳經受禪,普度衆生。⑤李叔同以一鉢了卻浮生,粗鉢裏盛滿自由,透過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圓滿,靈魂的歸宿。(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文中某些問題探究、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這種題型重在學生自身的個*見解,並不是簡單地亮明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啓發,或做出評價,而應有深度的闡述,有理有據,讓人折服。要求觀點鮮明、準確,理由充分,從文字出發。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