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57W)

經典語錄

互聯網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資訊來源中廣泛採集碎片化的資訊,其倫理規範就是工業主義,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倫理,也是一套產量最大化、消費最大化的倫理——如此說來,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經典語錄

正如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所說:“在能夠輕易獲得資訊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內容。”

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而這種智力規範正是書籍贈與我們的。我們已經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雜耍者的手上。我們正在徹底顛覆圖書好不容易締造出來的“深閱讀”、獨處閱讀的氛圍和神經系統。

互聯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只是爲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人之所以爲人的最大特點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計算機化的部分——我們思想和身體之間的聯繫,塑造我們記憶和思維的經驗,我們具有豐富情感的能力。在我們跟計算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透過電腦屏幕上閃爍搖曳、虛無縹緲的符號完成,最大的危險就是我們即將開始喪失我們的人*,喪失人之所以區別於機器的本質屬*。

當今時代有一個最大的毛病,那麼多的書充斥着世界,讓這個世界不堪重負,以至於根本無法感受領悟世界上每天發生的那些閒情逸事。

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融多種不同類型的資訊於一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碎片化,也進一步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幾段文字,一段音頻或視頻,一套*工具,各種商業廣告,一些小型應用軟件,或者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個網頁中,在它們各自的視窗內執行。我們都知道,這種雜音的刺激多麼容易讓人分神,因而我們一直都在拿這些東西開玩笑。

人腦中創建長期記憶的過程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過程,這個過程明顯不同於計算機存儲器之類“人工大腦”執行的過程。人工大腦接收資訊之後,馬上就把資訊儲存在存儲器上,而人腦在接收資訊之後的很長時間內,還在繼續處理這些資訊,並且人腦記憶的質量取決於資訊處理的方式。

“資訊過載”已經不是虛張聲勢的提醒,而是令人煩躁不安的事實。這個事實不但在吞噬着你我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以前的大腦”——這是個非常要命的問題。

一旦鐘錶把時間重新定義爲一連串爲期相同的單位,我們的頭腦就開始重視工作中的條理和分工。對於所有的事物和現象,我們開始看到構成整體的碎片,然後又看到構成碎片的碎片。我們的思維變成了亞里士多德模式,強調透過表面現象洞悉隱藏的物質世界背後的抽象本質。

我們似乎已經抵達了人類智能和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關頭,這是兩種大相徑庭的思維模式之間急劇轉型的關鍵時刻。爲了換取互聯網所蘊藏的寶貴財富,我們正在捨棄卡普所說的“去取那種線*思考過程”,只有那些乖戾暴躁的老人才會對那些財富熟視無睹吧。平心靜氣,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這樣的線*思維正在被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取代,這種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簡短、雜亂而且經常是**的方式收發資訊,其遵循的原則是越快越好。

較之歷史上所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技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讓人分神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就在互聯網向我們呈上資訊盛宴的同時,它也把我們帶回了徹頭徹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