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復值接輿醉,狂歌...

習題庫 閱讀(2.62W)

問題詳情: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復值接輿醉,狂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 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聯寫景有什特點?請結合“轉”“日”進行分析。(3分)

     答:                                                        

(2)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3分)

【回答】

(1)首聯寫山中秋景。“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着一“轉”字,便憑藉顏*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4分)

(2)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的閒適快樂。(2分)

(3)東晉(或晉代) 陶淵明  《桃花源記》(或《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3分)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歌鑑賞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爲樂。”這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爲樂之作。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着天*向晚,山*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着一“轉”字,便憑藉顏*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頸聯寫原野暮*。夕陽欲落,炊*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墟里上孤*”,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嫋嫋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餘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爲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墟里上孤*”,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一幅*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並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裏,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那麼,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閒。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閒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讚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閒居之樂,至於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着落。

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於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