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明確的。但在封建社會裏,詩三百篇卻被尊...

習題庫 閱讀(7.63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明確的。但在封建社會裏,詩三百篇卻被尊...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明確的。但在封建社會裏,詩三百篇卻被尊爲“經”,統治階級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麼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於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透過詩來發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透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瞍賦”、“矇誦”並提。

在*羣衆的生活裏,詩歌也常用於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後來逃回來,*譏笑這位敗*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給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級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透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透過詩歌的問答,瞭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願望寄託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爲了衛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展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着男的,又怕旁人說閒話;子展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爲一個叛臣。

詩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 ,由於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爲純粹的語文言文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 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繫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爲什麼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後把詩尊爲“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後,這部偉大的詩集才衝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

2.下列關於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並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治階級卻把它尊爲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作爲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爲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賓主的節目。

C. 所“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透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D. 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是因爲卿士做詩以後,總是透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宋國*譏笑敗*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有用來作爲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質上來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麼不同。

B. 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爲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採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託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 到了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的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4.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文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 上古時候,*羣衆的作品如果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 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採用的都是現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透過詩歌的來回問答,瞭解彼此的立場。

D. 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回答】

2.A

3.C

4.B

【解析】

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A項,“並沒有深刻含意”理解不正確。文中說詩三百篇“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所以選A。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篩選和提取資訊類試題的*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範圍。然後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後,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B項,子展的意思是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爲了一個叛臣。所以選B。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4.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捨,B項,文中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詩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調。所以選B。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