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魏晉以後,經學的統治動搖了,詩歌作...

習題庫 閱讀(2.42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魏晉以後,經學的統治動搖了,詩歌作...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魏晉以後,經學的統治動搖了,詩歌作爲一種文學樣式,擺脫了經學的束縛,其文學特點才受到重視,人們開始深入探討詩歌創作本身的規律。詩是言志的、緣情的,如何將情志用語言完美表達出來,是詩歌理論必須回答的問題,特別是“言不及意”論說出了詩人們在創作中深切體驗過的一種苦惱,自然容易被詩人接受。詩歌批評家結合詩歌創作和欣賞的特點來論述言意的關係,他們所說的意,已不僅指思想、概念、鑑識等邏輯思維,更多的是指印象、想象、情調等形象思維和心理活動,這些更難用言辭完全地表達出來。語言的力量難以估量,但同人類豐富的情感、心理相比,又是蒼白無力的。詩歌創作欲求達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訴諸言內,又寄諸言外,充分運用語言的啓發*和暗示*,喚起讀者的聯想,讓他們自己去咀嚼、體味那字句之外雋永深長的情思和意趣,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讀者的聯想千差萬別,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只要總的趨向一致,不但不會曲解原意,反而能使詩的意味更濃郁。

晉陸機在《文斌》中提出言與意的關係:“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深入闡述了創作活動中言意關係:“方其搦瀚,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半折心始”是說有一半的意不能表達。這段話說明了言意的區別,以及創作過程中言辭不能完全達意的困惑和缺憾。

言和意的關係,既有吻合的時候,也有乖離的時候,尤其是那些“思表纖旨”“文外曲致”,就更不容易訴諸語言了。唐代詩歌理論家司空圖提出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這些不可能由詩人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只能藉助語言的啓發*和暗示*,讓讀者自己求得它們,這樣,它們就顯得更生動、更活潑。司空圖把這種境界稱之爲“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宋代梅聖俞從讀者的角度評論說:“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爲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認爲詩歌應該在有限的篇幅內給讀者以不盡之意,這闡述了言意之間盡與不盡的關係。

言意關係是古代詩歌理論中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對詩歌創作與詩歌欣賞影響至深。注重言外之意,不僅是*詩歌的特點,也是*古代藝術共同的特點。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學觀念是相通的。在一首詩裏,言總是有盡的,但是這有盡的言所包含的意味,它們給予讀者的啓發卻是無盡的。作詩最忌太直、太露,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人浮想聯翩、思想感情的飛躍接近極頂時自然達到的藝術境界。既是有盡,又是無窮,使詩歌語言保持在最飽滿、最富有啓發*的狀態之中,給讀者留下最廣闊的想象餘地。

(摘編自袁行霈《言與意》)

1.下列關於詩歌中“言”與“意”關係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中的意既包括邏輯思維,又包含形象思維和心理活動,豐富而複雜,這都難以用言辭完全表達出來。

B、詩歌想要達意,需要充分運用語言的啓發*和暗示*,訴諸言內,寄諸言外,達到以有盡之言傳達無窮之意的效果。

C.詩歌中言與意的關係,常常讓詩人感到困惑,言不及意的詩歌理論說出了詩人們在創作中深切體驗過的苦惱。

D.詩歌中言與意的關係,有吻合的時候,也有背離的時候,如“思表纖旨”“文外曲致”,就不太容易用語言表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詩歌擺脫經學的束縛,文學特點受到重視,人們開始深入探討詩歌創作本身的規律,這些是在經學統治動搖了的魏晉之後。

B.陸機提出的“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所說的“暨乎篇成,半折心始”,都揭示了詩歌創作中言不盡意的問題。

C.詩人大多從詩歌創作的角度談論言不及意的苦惱,而宋代梅聖俞則站在詩歌欣賞者的角度談及言與意盡與不盡的關係。

D.言意之間盡與不盡的理論,對詩歌創作與詩歌欣賞影響很大,因此,歷代詩人和詩歌評論家爭論不一,各執一詞。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可見,在審美情趣和美學理念方面*古代藝術的各個門類是相通的。

B.運用聯想欣賞詩歌只要總的趨向一致,就不會曲解詩人的原意,而讀者千差萬別的聯想、感受則能使詩歌的意味更加豐富濃郁。

C.詩人藉助語言的啓發*和暗示*,讓讀者自己去求得詩歌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這樣,詩歌才更有感染力。

D.和那些直抒胸臆、語言明快的詩歌相比,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詩歌更容易觸動讀者心靈,引發共鳴,藝術效果更爲強烈。

【回答】

A(“難以用言辭完全表達出來”是“形象思維和心理活動”,不是“邏輯思維”,理解有誤)

D(“爭論不一”理解有誤)

D (“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詩歌更容易觸動讀者心靈,引發共鳴,藝術效果更爲強烈”分析有誤)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