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仕魯,字宗孔,濮人。少穎敏篤學,足不窺戶外者三年。聞鄱陽朱公遷得宋朱熹之傳,往從...

習題庫 閱讀(1.3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仕魯,字宗孔,濮人。少穎敏篤學,足不窺戶外者三年。聞鄱陽朱公遷得宋朱熹之傳,往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李仕魯,字宗孔,濮人。少穎敏篤學,足不窺戶外者三年。聞鄱陽朱公遷得宋朱熹之傳,往從之遊,盡受其學。太祖故知仕魯名,洪武中,詔求能爲朱氏學者,有司舉仕魯。入見,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見晚也!”除黃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試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聞。十四年,命爲大理寺卿。

帝自踐阼後,頗好釋氏教,詔徵東南戒德僧,數建法會於蔣山,應對稱旨者輒賜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賜坐與講論。吳印、華克勤之屬,皆拔擢至大官,時時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橫甚,讒毀大臣。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汶輝疏言:“古帝王以來,未聞縉紳緇流,雜居同事,可以相濟者也。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伏望陛下於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彥,則太平可立致矣。”帝不聽。諸僧怙寵者,遂請爲釋氏創立職官。於是以先所置善世院爲僧錄司,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數萬。仕魯疏言:“陛下方創業,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孫萬世法程,奈何舍聖學而崇異端乎!”章數十上,亦不聽。

仕魯*剛介,由儒術起,方欲推明朱氏學,以闢佛自任。及言不見用,遽請於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無惑乎臣言之不入也。還陛下笏,乞賜骸骨,歸田裏。”遂置笏於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階下。

(節選自《明史•李仕魯傳》)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B.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C.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D.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10.下列對文中加橫線 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從漢武帝開始真正使用,更改年號稱爲“改元”。明清以後年號也常用來指稱皇帝,如萬曆、康熙等。

B.踐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廟東面的臺階(主階在東,稱阼階)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踐祚”,意同“登極”。

C.股肱,股本意爲大腿,肱本意爲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爲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D.乞賜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和它意思相反的詞是致仕。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仕魯從小聰穎好學,曾從朱公遷學習了朱熹學說。因皇帝下詔尋求通曉朱氏學說的人,有關官員推薦了他。

B.明太祖喜歡佛教,不聽衆多大臣勸告,答應受寵僧人的請求,爲之創立專職官員,並把他們的品級俸祿提得很高。

C.李仕魯上了數十次奏章,請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異端,不要捨棄了儒家聖學,但皇上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D.李仕魯*格剛直耿介,推崇朱氏學說,把排斥佛教作爲自己的責任,最終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吳印、華克勤之屬,皆拔擢至大官,時時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橫甚,讒毀大臣。

(2)古帝王以來,未聞縉紳緇流,雜居同事,可以相濟者也。

【回答】

9.C

10.D

11.B

12.

(1)吳印、華克勤這些人,都被提拔爲大官,他們經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時事),因此這批人十分蠻橫,用讒言詆譭大臣。

(2)自古有帝王以來,沒有聽說官員和僧人混雜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幫助的。

【解析】

9.C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字,結合語境理解大意,“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這句話的大意是:現在故舊老臣都考慮辭去俸祿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競然更加用讒言誣陷。如劉基、徐達的被猜疑,李善長、周德興的被誹謗,和蕭何、韓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遠呢?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人名、官職名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勳舊”“緇流襝夫”“劉基”“徐達”“李善長”“周德興”“蕭何”“韓信”,動詞“辭”“去”“讒間”“見猜”“被謗”“視”“危疑”。再根據句式“見猜”“被謗”並列,及轉換話題“而”“如”等可以正確斷句。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人名、官職名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勳舊”“緇流襝夫”“劉基”“徐達”“李善長”“周德興”“蕭何”“韓信”,動詞“辭”“去”“讒間”“見猜”“被謗”“視”“危疑”。再根據句式“見猜”“被謗”並列,及轉換話題“而”“如”等可以正確斷句。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同時也考查實詞的意思。D項中的“和它意思相反的詞是致仕”說法有誤,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複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複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說,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餘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爲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繫;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繫。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峯,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後: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並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覆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B項“不聽衆多大臣的勸告”有誤,對應的資訊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爲“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只有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如本題B項對應的資訊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爲“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只有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

12.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之屬”,這些人;“皆拔擢至大官”,譯爲被動句,被提拔爲大官;“耳目”,刺探消息的人;“其徒”,這批人。第二句中,“縉紳”,官員;“緇流”,僧人;“同事”,古今異義詞,一起共事;“濟”,幫助。同時要關注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吳印、華克勤”“大官”“大臣”“帝王”“縉紳緇流”。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吳印、華克勤”“大官”“大臣”“帝王”“縉紳緇流”。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皆拔擢至大官”,譯爲被動句。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如“同事”。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李仕魯,字宗孔,濮人。年少時聰穎靈敏,專心好學,三年不出大門一步。聽說鄱陽朱公遷得到宋代朱熹的真傳,前往跟隨他學習,全部學到了他的學問。太祖原來就知道仕魯聲名,洪武年間,皇帝下詔尋求通曉朱氏學說的人,有司推薦仕魯。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見,太祖非常高興的說:“我尋找你很長時間了,爲何到現在才能見到你。”任命爲黃州同知,說:“我暫且拿民事來考考你,等你展現才能後再召見你。”一年後,治理的政績顯著。十四年,任命他爲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後,對佛教很愛好,下詔徵尋東南戒德僧,多次在蔣山建法會,如果應答皇帝當庭提出問題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賜給金袈裟衣,詔到宮中,賜坐和他談論佛教之事:吳印、華克勤這些人,都被提拔爲大官,他們經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時事,因此這批人十分蠻橫,用讒言詆譭大臣。滿朝官員無人敢說,只有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爲此事和皇帝爭辯。汶輝上疏說:自古有帝王以來,沒有聽說官員和僧人,共同任官成爲同事,可以相互幫助的。現在故舊老臣都考慮辭去俸祿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競然更加用讒言誣陷。如劉基、徐達的被猜疑,李善長、周德興的被誹謗,和蕭何、韓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遠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輔佐帝王的親信,全部選取德才兼備的俊才,那麼天下太平很快就可以實現了。”皇帝不聽從。那些依仗受到寵幸的僧人,就請求爲釋氏創立專職官員。於是把原先所設定的善世院改爲僧錄司;設定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職,都提高他們的品級俸祿。道教也是這樣。估計僧尼道士超過幾萬人。仕魯上疏說:“陛下正在創建千秋功業,凡是意圖所指的地方,就應是指示給子孫萬世的法規章程,爲什麼捨棄儒家聖學而崇尚佛教異端呢?”奏章上了數十次,均不被皇帝採納

仕魯*格剛直耿介,是從學習儒術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學說,把排除佛學作爲自己的任務。等到上疏的建議不被採納:就向皇帝請求說:“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話聽不進去。歸還陛下笏板,請求允許我告老還鄉,迴歸故里。”於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擊打他,當即斃命於臺階下。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名句默寫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