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8分)《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①上書詆宰執,宰執...

習題庫 閱讀(3.3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8分)《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①上書詆宰執,宰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8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①上書詆宰執,宰執深疾之。方力構其罪,賴天子仁聖,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 

 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宣、大數告*,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寇之出沒,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則割中土之戰沒者、野行者之馘②以爲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無所控籲。君既上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諸將士日菅刈我*以蒙國家也,數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鬱發之於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是也。 

 君故以直諫爲重於時,而其所著爲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傳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而君之禍作矣。  

 君既沒,而中朝之士雖不敢訟其事,而一時閫寄③ 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又未幾,故宰執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門人給諫④俞君,於是裒⑤輯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而其子襄,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遺乎哉?孔子刪《詩》,自《小弁》之怨親,《巷伯》之刺讒而下,其間忠臣、寡婦、幽人、懟士之什,並列之爲“風”,疏之爲“雅”,不可勝數。豈皆古之中聲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猶曰“發乎情,止乎禮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爲戒”焉耳。 

 君既沒,而海內之薦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他日國家採風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也乎?予謹識之。至於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選自《古文觀止》) 

 [注]①經歷:掌管文牘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戰時割取的所殺敵人的耳朵。③閫寄:指邊將領。④給諫:掌管諫諍、*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12.對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由錦衣經歷上書詆宰執                  詆: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沒         恣:任憑

C.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    矜:誇耀     D.至於文詞之工不工     工:工巧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憂鬱發之於詩歌文章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

C.①其能遺之也乎                             ②其孰能譏之乎

D.①於是裒輯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       ②茅子受讀而題之

14.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都能說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遺”的一組是(       )

天子仁聖,特薄其譴,徙之塞上            ②數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鬱發之於詩歌文章

所著爲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              ④君既沒,而一時閫寄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

⑤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     ⑥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沈青霞多次以小官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宰相嚴嵩,嚴嵩恨透了他,最後羅織罪名把他流放到邊塞上。

B.沈青霞先生敢於直諫,受人尊重,後因反對嚴嵩專權誤國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諷譏時政的詩文也是他招禍的原因之一。

C.先生逝世後,他的一個姓俞的學生才收集並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詩文若干卷,刻印成書,準備流傳它。

D.這篇序文,是爲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卻是從沈青霞其人寫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論文中“知人論世”的原則,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君故以直諫爲重於時,而其所著爲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傳播。(3分)

                                                                                             

(2)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3分)   

                                                                           

【回答】

【*】

12.C

13.B

14.D

15.A

16.(1)沈君原來就憑藉敢於直諫,受到時人的敬重(或被當時的人敬重),而他(所)寫的詩歌文章,又大多對時政多所諷刺指責,逐漸傳播出去。(評分要點:故、以、被動句式、所字結構、刺、稍稍)(4分)(2)如果讓後代人讀了,它們足以使奸臣膽寒(或害怕),使邊防戰士躍馬殺敵,而激發起同仇敵愾的義憤。(評分要點:寒、躍、愾)(2分)(10分)

【解析】

12.

試題分析:矜:同情。回到語境中,根據前句中“特憫其人”的“憫”字可以推斷此處應爲“同情”的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13.

試題分析:A都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B介詞①拿、把;②因爲。C語氣副詞,表反問。D連詞,表示承接關係。對於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於高考重點考的18個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4.

試題分析:①寫皇帝將沈青霞發配塞外④寫誣陷沈青霞的將領因罪罷官⑤寫孔子憐憫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們的志向。解答此類題目一閱讀要細緻,二要善於運用排除法。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15.

試題分析:不是嚴嵩羅織罪名把他流放到邊塞上,是皇帝。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第一句中“故”解釋爲“原來”,“以”解釋爲“憑藉”,“刺”解釋爲“指責”,“稍稍”解釋爲“逐漸”,同時關注被動與所字結構;第二句中“寒”“躍”兩字要體現使動用法,“愾”爲“同仇敵愾”的意思。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參考譯文:

沈君青霞,以錦衣衛經歷的身份,上書抨擊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羅織他罪名的時候,幸虧皇帝仁慈聖明,特別減輕他的罪責,把他流放到邊塞去。在那段時期,沈君敢於直諫的美名已傳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兒女,離家來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鎮、大同鎮一帶頻頻傳來敵人入侵的告急*報,而帥府以下的各級將領,都束手無策,緊閉城壘,任憑敵寇出入侵擾,連*一支箭抗擊敵人的事都沒有做到。甚至等到敵人退卻,就割下自己隊伍中陣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來邀功請賞。於是父親哭兒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慘狀,到處都是,百姓們連控訴呼籲的地方都沒有。沈君對上既憤慨邊疆防務的日益廢弛,對下又痛恨衆將士任意殘殺*,矇騙朝廷,多次哭泣感嘆,便把他的憂鬱表現在詩歌文章之中,以抒發情懷,就成爲文集中的這些篇章。沈君原來就以敢於直諫,受到時人的敬重,而他所寫的詩歌文章,又對時政多所諷刺,逐漸傳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驚恐慌。於是他們開始竭力進行造謠陷害,這樣沈君的大禍就發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後,雖然朝中的官員不敢爲他辨冤,但當年身居*事要職、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職。又過了不久,原來仇視沈君的宰相也被罷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於是收集編輯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傳。沈君的兒子沈襄,來請我寫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讀了文集後寫道:像沈君這樣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節*的那一類志士嗎?孔子刪定《詩經》,從《小弁》篇的怨恨親人,《巷伯》篇的譏刺讒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婦、隱士和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國風”、分入“小雅”的,數不勝數。它們難道都符合古詩的音律嗎?然而孔子所以並不輕易刪掉它們,只是因爲憐憫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們的志向。還說“這些詩歌都是發自內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禮義爲歸宿”,“說的人沒有罪,聽的人完全應該引爲鑑戒”。我曾經按次序考察從春秋以來的作品,屈原的《離騷》,似乎有發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進諫,似乎有進行威脅之嫌;賈誼的《陳政事疏》,似乎有過於偏激之嫌;嵇康的詩歌,似乎有過分激憤之嫌;劉蕡的對策,似乎有亢奮偏執之嫌。然而運用孔子刪定《詩經》的宗旨,來收集編次它們,恐怕也未必不被錄取。沈君雖已去世,但海內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沒有一個不鼻*流淚的。啊!文集中所收載的《鳴劍》、《籌邊》等篇,如果讓後代人讀了,它們足以使奸臣膽寒,使邊防戰士躍馬殺敵,而激發起同仇敵愾的義憤,那是肯定的!日後假如朝廷的採風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這些詩篇,難道會把它們遺漏掉嗎?我恭敬地記在這裏。

至於說到文采辭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與古代作家爲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評論沈君大節的東西,所以我就不寫了。

嘉靖*亥(一五六三年)孟春望日(正月十五日)歸安茅坤拜書 。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