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名人語錄>

孫思邈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閱讀(1.43W)
孫思邈經典語錄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41年,卒於682年,享年141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孫思邈一邊行醫,一邊採*,曾先後到過太白山、終南山、太行山、峨嵋山、青城山等地。他廣泛蒐集單方、驗方和*物的使用知識。在*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爲“*王”。着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該劇以唐代鼎盛時期爲背景,展示了孫思邈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的行醫之路,凸顯了一代大師熱愛醫學、無慾無求,爲中華醫學事業的發揚光大做出的巨大貢獻。

孫思邈把醫爲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着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爲,斯蓋醫之本意也。”,“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物,爲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祕方,總結臨牀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爲醫學和*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爲“*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爲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爲


經典語錄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無一歲不寒昌,人無一日不憂喜。

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此言非虛。

善養*者則治未病之病。

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毋失歲時之和。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晦無大醉,一歲之忌暮無遠行。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若願普救含靈之苦。

古之善爲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日上醫聽聲,中醫察*,下醫診脈。又日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養*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大醫精誠第二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出出,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凡欲爲大醫,必須諳《素問》、《*乙》……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爲大醫。

上*一百二十種,爲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一百二十種,爲臣,主養*以應人。有毒無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一百二十五種,爲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每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凡*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