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災難,我們拒絕遺忘鴻篇鉅製《一九四二》被馮小剛視為其導演生涯中最嚴肅、最沉重、最...

習題庫 閱讀(3.3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災難,我們拒絕遺忘鴻篇鉅製《一九四二》被馮小剛視為其導演生涯中最嚴肅、最沉重、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

災難,我們拒絕遺忘

鴻篇鉅製《一九四二》被馮小剛視為其導演生涯中最嚴肅、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對於小說作者和編劇劉震雲,《一九四二》已經不是一部簡單的災難片、歷史片,而是對一個民族精神支點的追尋和叩問。

遺忘比災難本身更震撼人心。

記者:在您所有作品裡,《溫故一九四二》可以說是一個異數。一方面,他與您通常慣於描述的當代現實生活相距遙遠;另一方面,類似採訪手記的紀實風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獨樹一幟。20多年前,是什麼讓您產生了創作這樣一部作品的衝動?

劉震雲:作者與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溫故一九四二》創作於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從來沒寫過非虛構類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錢鋼準備編一本《*災難史》,希望從中看到*人是如何從災難中走出來的。1942年,他選擇了當時最嚴重的災難—— 河南旱災,並把這個災難的寫作任務交給我。作為一個河南人,我竟然從不知道1942年曾經發生過這麼嚴重的旱災。一個人的去世是去世,許多人的去世就是數字了。錢鋼告訴我,奧斯維*集中營被*致死的有100萬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當於3個奧斯維*集中營的人死於旱災。更令我震驚的是,當我向這場災難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代問及這場災難時,卻發現他們無不選擇了遺忘。這樣的震驚和疑惑,迫使我進入對1942年的探究和寫作。

記者:不管小說還是電影裡,美國記者白修德都像是創作者進入歷史、接近真相的一雙眼睛。他在1942年的採訪裡發現了比自然災害更殘酷的真相,您在這個探尋中發現了什麼?

劉震雲:我把1942年放到歷史的長河裡,發現歷史上河南的旱災非常頻繁,從東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較大的旱災,而每次旱災的記錄裡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慘的景象。這樣的記載,頭一次看觸目驚心,看多了就習以為常了。這也回答了我心裡最初那個問題——為什麼這場災難的親歷者選擇了遺忘。我還有更多的發現,也就是白修德的發現——300萬人的死,不僅僅是因為自然災害,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戰爭和*環境。

生死幽默背後是巨大的悲涼

記者:從小說到電影,在這些具體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麼?

劉震雲: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我發現,將1942年從歷史中打撈出來,再放在親歷者面前,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非常耐人尋味。在美國或者歐洲,一個人在臨死之前一定會追問:“我為什麼死了?”但是河南人沒有,他們在死亡面前表現得坦然,這是他們人生最後也最大的幽默。

為什麼坦然?因為生活裡嚴峻的事實在太多了,人的心就變成了一塊鐵,這塊鐵如果就這麼硬著,磕在石頭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這塊鐵化成了水,它變得柔軟了,也就不會破碎了。

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老張要餓死了,餓死的時候他沒有想起日本人、沒有想起*,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經餓死了。老張說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

這個幽默背後是巨大的悲涼。對於災難裡的河南人來說,什麼戰爭、國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邊的人是重要的。

好的創作者應是平等的傾聽者

記者:在小說裡,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電影裡,您用更多細節賦予這個故事人*的溫暖。這種變化,是否說明了您在創作中的一種態度?

劉震雲: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跟小剛一直覺得要特別注意表達上的節制。所謂節制,就是在面對這麼大的災難的時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過多的臺詞和表演。創作者絕不能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旁觀者,尤其在面對這樣一個題材時,創作者是站在70年後優越的生活裡揭災民的傷疤,這是非常殘忍的。我說過,真正好的創作者,應該是一個平等的傾聽者。

記者:在極端環境裡,人內心最本真的東西往往最容易體現出來。這種本真,有時甚至是支撐一個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點。在1942年,您認為支撐河南人甚至中華民族生存下去的支點是什麼?

劉震雲:《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災民、日*、國民*、美國人……他們之間互不見面,但災難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

對當時的河南人來說,生存依靠的已經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間那點微弱的善良的光芒。

電影的最後,老東家發出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追問:“為什麼我要逃這個荒?”他遇到了一個跟他一樣失去親人的小女孩,瞬間互相成為親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個極端的環境裡,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這個變異的狀態裡,人心裡的精神支點得到了最大的彰顯,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生存下來最重要的原因——那份親情,那抹人與人之間善良的光芒。    (*網2012年11月29日  劉陽  )

8.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

A.劉震雲創作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是因為災難發生在河南,作為河南人記錄這場災難是他的責任,他是以平等的傾聽者的身份在搞創作。

B.劉震雲在探尋1942年自然災害的真相時發現300萬人死亡的背後還有重要的戰爭與*原因,說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責任感的作家。

C.老張餓死前想到比餓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覺得值了,從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人的狹窄心胸和無情,而這也正是劉震雲所揭露的。

 D.對當時的河南人來說,生存依靠的已經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見的多了,會使人變得麻木,所以選擇遺忘是正常的,不應該受譴責。

 E.這篇採訪用平實理*的語言展示了劉震雲創作和改編《溫故一九四二》的思想歷程,而改編後的電影結尾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9.為什麼說《一九四二》已經不是一部簡單的災難片、歷史片?(4分)

10.通過記者採訪,你從劉震雲身上看到了什麼精神?請簡要分析。(6分)

【回答】

【*】

8.B、E

9.①它探尋的是300萬人死亡背後的東西,即戰爭和*帶給人類的災難,有深刻的思想意義。②它挖掘出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生存下去的精神支點——那份親情,那抹人與人之間善良的光芒,而這正是中華民族生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因。③它揭示了*人面對死亡的幽默態度,這實際上是莫大的悲涼。④它提示人們遺忘比災難本身更可怕。(每點1分   共4分。)

10.①巨大的責任感:他對一場災難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醒人們的遺忘。②嚴謹的創作態度:《溫故一九四二》創作於1990年,經過長達20多年的反覆修改才決定開拍。③平等、善良的*格:認真傾聽,善於發現人心靈中最柔軟的情分。④理*而幽默,面對如此嚴肅的問題,可以以一種黑*幽默的形式呈現。(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得滿分。共6分。)

【解析】

8.

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可先根據第一次通讀原文時的印象,快速找出各選項內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有的選項是歸納概括全文或者幾個段落的內容),再仔細比較它們的異同。本題中,對創作原因的分析不完全,創作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是錢剛的委託;答對A項,只給1分。 C項關於“從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人的狹窄心胸和無情”的說法錯誤,應該理解為以幽默的方式表現了人內心的悲涼;D項“選擇遺忘不應該受到譴責”的說法有誤。

考點:分析語言特*,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

試題分析:回答本題,要注意到這句話此句出現在文字的開頭,而由其應該注意的是這句話的下半句:“而是對一個民族精神支點的追尋和叩問”,所以,答題時要緊緊抓住“民族精神支點”一語從作品的創作動機、創作態度、作品的內容、主題和藝術技巧以及作品產生的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篩選和分析。

考點:評價文字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0.

試題分析:

考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字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能力層級為探究F。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