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説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

習題庫 閲讀(2.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説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

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説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開始流通。雖説士人流落民間的是少數,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這些新晉的士人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脱或蜕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

②早在中唐,禪宗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説教。用口語原本為的是化俗,也就是爭取羣眾。“語錄”就成為一種文體了。這之後就是唐朝的“傳奇”。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於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裏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並且説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條路。胡適之先生説宋詩的好處就在“做詩如説話”,一語破的。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説自然是“雅俗共賞”的,後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麼着也只是“詩餘”。詞變為曲,不是在文人手裏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餘”。可是雖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玩藝兒。——以上説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後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

③雖然俗雅並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賞”其實仍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出這種賓主之分。起初成羣俗士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士不得不理會到甚至遷就着他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脱的更多。他們在學習,在享受,也在蜕變,這樣漸漸適應那雅化的傳統,於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多多少少變了質繼續下去。前面説過的文體和詩風的種種改變,就是新舊雙方調整的過程,結果遷就的漸漸不覺其為遷就,學習的也漸漸習慣成了自然,傳統的確變了質,但是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

④是在什麼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雅人也能來“共賞”呢?孟子説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別,自然也就能“共賞”了。孟子接着説:“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也,有同美焉。”這説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以《西廂記》和《水滸傳》為例,這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説出了他們想説而不敢説的。這可以説是一種快感,一種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點。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新的知識階級。這知識階級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於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説戲劇都有了正經的地位。抗戰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並已經在開始轉向大眾化。“通俗化”還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變罷。(朱自清《論雅俗共賞》,有刪節)

4.下列關於“雅俗共賞”的相關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安史之亂”可以看作是*文學向“雅俗共賞”轉變的起點,因為戰亂打破了“士”與“民”的界限,越來越多的“民”進入到上層社會。

B.從唐宋的詩文演變情況看,“雅俗共賞”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語言的變化,白話文進入文學領域,並且逐漸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對同一對象“共賞”是有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作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文學出現了不分雅俗,只談共賞的局面,在作者看來這是由於知識階層融入了更多的來自民間的分子。

5.下列各項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語錄體這種文體來自於中唐時期的禪宗,和尚在傳道的過程中把大師的話用口語記錄下來,其目的是為了讓普通人看懂,便於傳道。

B.宋代的詞被稱為“詩餘”,後來的曲又被稱為“詞餘”,大抵是因為二者做到了“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C.“雅俗共賞”其實是“士”與“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對俗的遷就,也是“俗”對雅的學習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話,是想*,有一些美是被人們共同承認並欣賞的,而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各項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文學和俗文學交融的一個前提就是社會階層的融合,劇烈的社會動盪,如戰亂就成為新文學產生的必要條件。

B.孟子認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類共同的感受,文學作品雅俗共賞的基礎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寫感官的體驗,就能做到雅俗共賞。

C.作者認為新舊調整,傳統就會變質,這變質的傳統就會一直傳遞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對文學傳統喪失的無奈。

D.蘇軾的詞流傳千古,既有其語言接近白話,明白通暢的原因,也有其抒發的往往是人之常情,是人們心中鬱結卻不能言的感受的原因。

【回答】

4.B

5.B

6.D

【解析】

試題分析:

4.本題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思考時,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從文中找到與“雅俗共賞”相關的語段,然後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捨,B項,第三段表明雖然白話進入文學,但是仍以雅言為主。故選B。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體閲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範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幹、找準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B曲解文意。

5.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思考時,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從文本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B項,第二段,後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故選B。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本閲讀題乾的設置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的,而後者是隱*的,但又是最關鍵的,審題時要通過分析前兩者把握命題意圖。信息篩選的主要依據是題乾和文本。明確題幹要求後,就要回到文本上來,迅速找到篩選區域,找準與試題的選項對應的原句。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敍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乾的選項。例如本題選項B大抵是因為二者做到了“俗不傷雅”屬於因果關係不當。

6.本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思考時,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捨,A項,第一段只表明戰亂是分界線,但並沒有説是必要條件;B項,描寫體驗就能共賞過於絕對;C項,對作者的情感傾向理解有誤。故選D。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命題者在設置根據原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題的選項時,從邏輯推理角度設置陷阱。進行推斷應該根據原文而又不拘限於原文,應以原文提供的信息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斷,根據各選項所涉及的內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關信息,然後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選項中的某個結論。例如本題選項B就屬於過於絕對化的錯誤。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