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文帮>书籍语录>

《思考中医》经典语录

书籍语录 阅读(9.21K)
《思考中医》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从这个五藏的关系,从这个十二官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是,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

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实验和理*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

中医理论最核心的东西是*阳。

中医是不是一门道器合一的学问,这一点有太多太多的*,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是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心就不同了,它没有这个"肉"部,也就是说它没有这个"形器",它是形而上的东西,而非形而下的东西……像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往下走的,因为它有一个重量,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都属于器的范围。而火呢?惟独这个火,我们很难用形质去描述;惟独这个火,你放开后它是往上走的,难道它没有重量?难道它不受引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这就是道……中医肯定是一门既讲形而下,又讲形而上的学问……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

《素问•*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长,阳杀*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 那么,阳杀*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论语》中提到做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故"是什么,"故"就是旧有的东西,就是知识;"新"呢?新就是创造。有创造就有新,有新就有乐。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随阳生而长,*随阳杀而藏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两个更具体的主导问题。第一个主导,是*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这也是前面所讲的"夫唱妇随"的关系…第二个主导是*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有关这一点,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楚:"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阳的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分开来好像有两个,一个男、一个女,好像是两个确凿的、*的东西。但,合起来的实质却是一。

《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难经•五*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

"经"是什么?经就是经典。中医有中医的经典,道家有道家的经典,佛家有佛家的经典。这个经典意味着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门学问里最权威的东西。经典产生的时代,往往就是这门学问最成熟的年代……而经典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作者。经典的作者是很讲究的,像佛家这门学问,只有释迦牟尼所讲述的那些著作能够称经,其他后世的这些著述统统不能称经。儒家的学问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删定的诗、书、礼、易能够称经,而后世的那些同样也不能称经。经典作者的这样一个特殊*,使我们发现,他们都是这门学问的开山祖师,只有开山祖师的东西才能称经。开山祖师亦称圣人,像儒家这门学问,只有孔子能称圣人。……那么,上述的这些圣人,上述的这些经典的作者灭度以后,后人便要对这些经

现代科学里,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技术中介来帮助实现理论的价值,而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完全没有这个中介……像现代科学这个技术的过程完全可以由科学精英来创造,而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就可以进行大批的复制,这个过程是可以由普通技术工人来进行的……所以,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在传统的领域里就没有这样一个方便。这样一个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的话,还是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