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秋天在鄉村,隨處可見紅蓼,它對土壤沒什麼要求,庭院裏、馬路旁、水溝邊,甚至一些貧瘠之地,都能看到其身影。   ...

習題庫 閱讀(1.89W)

問題詳情:

秋天在鄉村,隨處可見紅蓼,它對土壤沒什麼要求,庭院裏、馬路旁、水溝邊,甚至一些貧瘠之地,都能看到其身影。

    紅蓼植株高大,可達兩米多,莖中略空,成節狀,形似柺杖,因此得俗名“拄棍花”;其花朵爲穗狀,呈淡紅或玫瑰紅*,因而又得俗名“麥穗花”。紅蓼植株茂盛,但因其體內流淌着一種*辣的汁液,讓家畜敬而遠之,所以在鄉下,它也僅僅是觀賞*的花卉植物。

    其實,從遠處看,紅蓼並不漂亮,*尾巴草似的,只不過紅*吸引人罷了。但是,只要你走近了看,就會被它的花朵所驚豔。其穗狀的花是由一粒粒飽滿的花苞組成,每一個花苞在綻放後,都是一朵精緻的小花,而每個花苞內又含有一粒小小的黑籽。就這樣,一層又一層疊加,集結成了穗狀的花。當所有花苞都盛開時,一穗花熱鬧而奔放、濃烈活潑而美麗,隨風搖曳,可謂“簇簇復悠悠,年年拂漫流”。

    紅蓼體內汁液*辣,據傳把它割斷、晾乾,可以驅蚊蠅。不過,在鄉下,很少有人這麼做。雖然村民們不懂得憐香惜玉,但還是知道一朵花的美好,絕不會在其最茂盛的時刻爲了薰蚊蠅而砍掉它。或許在村民們心中,和賞心悅目比起來,蚊蠅根本不算什麼。

    若追根溯源,紅蓼還是植物界勵志的典範。據《吳越春秋》記載,越國被吳國滅了,勾踐被夫差釋放回國後,不忘復國使命,立志要報仇。越王勾踐從此“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夏還握火”,又“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除了嘗苦膽之外,在日夜*勞困頓之時,他還經常以紅蓼的*辣刺激眼睛,不讓自己睡覺,以此磨礪身心,最終勾踐打敗了吳國,雪恥復仇。如此看來,在這場改寫歷史的事件中,紅蓼也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在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或字畫中,紅蓼也是常見的題材。宋徽宗趙佶有幅作品《紅蓼白鵝圖》,一隻白鵝在紅蓼下安靜地梳理自己的羽毛,一紅一白的鮮明對比,讓秋天少了些許的蕭瑟;齊白石也曾多次以紅蓼爲創作題材,《紅蓼鵪鶉》《紅蓼*蝶》等就是其中的佳作。在畫家們的筆下,紅蓼總是要和日常的家禽、動物搭配在一起,大俗即大雅,普通的植物也能活*生香。

    從仲夏到秋分,在萬物蕭瑟的秋季,當其他植物花卉漸漸結束花期之時,清瘦的紅蓼卻開得愈發興高采烈。它以自己喜歡的姿態自由生長,隨遇而安,不擇地勢,與世無爭,愛怎麼長就怎麼長,美麗過這一季就好。

    “十分秋*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在古人看來,紅蓼與蘆花都是秋天的美麗代表。陸游有詩“老作漁翁猶喜事,數枝紅蓼醉清秋”,人年紀大了,很多事秋天在鄉村,隨處可見紅蓼,它對土壤沒什麼要求,庭院裏、馬路旁、水溝邊,甚至一些貧瘠之地,都能看到其身影。   ...情也都看淡了,悠閒垂釣時能有幾株紅蓼陪伴足矣。紅蓼醉了清秋,也讓一顆年邁疲憊的心找到了些許安慰。

    一年又一年,清秋時節,在鄉村的角角落落,總能看見紅蓼的影子。勵志的植物典範也好,畫家、詩人們青睞的題材也罷,或者鄉間普通的花卉又如何,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不管世人如何評判,紅蓼依然自顧自美麗。

從古至今,人人都道寂寞紅蓼,可誰又知曉紅蓼的心意。紅蓼一直都是以高姿態在生長,但花穗卻總是謙卑地低頭向着大地,或許它那清苦的內心隨時都在提醒自己:生命從來都不是以高度或精*來衡量的,最重要的是姿態。

1.閱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是從哪兩個方面來介紹紅蓼的

2.全文主要採用了什麼說明順序,請結合文章加以簡析。

3.句子中“紅蓼體內汁液*辣,據傳把它割斷、晾乾,可以驅蚊蠅。”加點字“據傳”能否刪去,爲什麼?

4.舉例說明本文運用的一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回答】

1.外觀形態和內在氣質

2邏輯順序。文章第一段總說紅廖生長的時間和範圍,再說明紅廖的外部形態,然後再說明紅廖的內在氣質,全文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說明

3.“據傳”表示推測,並不確定。在文中指的是“紅蓼體內汁液*辣,把它割斷、晾乾,可以驅蚊蠅”只是一種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如果刪去,與事實不符,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

4。示例:第五段中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了《吳越春秋》中勾踐經常以紅蓼的*辣刺激眼睛來磨礪身心,說明紅蓼具有勵志的作用,具有說服力。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