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2分)材料一【本報訊(記者李貞)】《*詩詞大會》舉辦兩季以來...

習題庫 閱讀(2.67W)

問題詳情: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2分)材料一【本報訊(記者李貞)】《*詩詞大會》舉辦兩季以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2分)

材料一

【本報訊(記者李貞)】《*詩詞大會》舉辦兩季以來,可謂是難得的同時收穫了收視率與好口碑的綜藝節目。第一季首播時,收視率就達到了全國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藉助央視這一強勢平臺,又佔據了春節黃金檔的十餘天強勢檔期,收視率更是飛速飆升。

在微博上,不僅普通網友紛紛留言關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點評,《*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點爆牧視熱點,成爲現象級電視節目,給熒屏吹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這樣的節目也給電視人帶來深思與啓迪:我們不該將寶貴熒屏資源拱手讓給那些粗俗無聊,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節目,以博得些許廉價掌聲,換取毫無意義的虛假收視。

節目的火爆,帶來的是各位參賽選手的人氣高漲。勇奪第二季《*詩詞大會》總決賽冠*的,是來自上海的“00後”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節目中的淡定從容,“圈粉”無數,被網友們盛讚爲“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這樣的“才女型”選手成了新晉“網紅”,許多參賽選手憑藉對*傳統文化的一腔熱愛,與苦難不斷鬥爭的毅力,也成爲了媒體深度挖掘的對象。像白茹雲、王海*這樣選手的參賽,一方面讓社會大衆知道了詩詞與普通人的生活並不遙遠,另一方面也傳遞了溫暖與感動。《解放日報》、《*日報》、新華社等微信公衆號上,也都發布了介紹節目中人氣參賽選手的文章,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

無論是網友們對節目的高評價,還是對參賽選手、嘉賓以及節目幕後的關注,實際上都反映出了社會大衆對傳統文化有強烈的瞭解慾望。事實上,在今年《*詩詞大會》火爆熒屏之前,已經有過《*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等一系列以弘揚*傳統文化爲核心的節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節目改變了以往文化宣傳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創新形式、寓教於樂,潤物無聲地令傳統文化獲得了當代觀衆的認可。

另外,節目還使得不少觀衆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樹立一種文化自信。網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會能由之激發起一種發自內心,出於真誠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崇”。網友“似水在流年”的體會則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華文化是意象裏的*,是詩詞大會的*,這背後是全體黃面板的*人!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和標識”。

(摘編自2017年2月10日《*日報》(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就明確指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也是社會的廣泛共識。《*詩詞大會》實現了“有意義”與“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給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詩詞大會》的熱播,還有着深刻的時代背景。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對傳統文化迴歸的呼喚緊密相連,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

(摘編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報》)

材料三

《*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出現的詩詞,從《佛經》、楚辭到*詩詞,時間跨越數千年,涵蓋了先秦、兩漢、魏晉、唐宋、明清到近現代整個*詩歌史。競賽題是央視請高校專家出的,題目所涉詩歌不是侷限於唐詩宋詞等*詩詞高峯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選擇普通觀衆熟悉的,日常吟誦得多的,能帶來審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編自2017年02月09日《長*日報》)

材料四

近日,在央視一套、十套播出的《*詩詞大會》第二季落下帷幕,節目的熱播也掀起了新一輪學習古典詩詞的風尚。

日前,*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8.5%的受訪青年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閱讀或學習古典詩詞,70.0%的受訪青年認爲在今天仍需培養古典詩詞愛好,75.5%的受訪青年認爲社會應加強古典詩詞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動古典詩詞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愛訪青年的建議有:與流行文化對接,找到當代人更易接受的傳播方式(58.0%);在網絡文化中植入古典詩詞的成分,推動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鑑賞古典詩詞,降低傳統文化的學習門檻(31.1%)等。

(節選自《*週刊》2016年第12期,有刪改)

15.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3分)

A.《*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收視率超過第一季,再創歷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於利用央視這一平臺和春節黃金檔期。

B.在電視人眼中熒屏是一種資源,《*詩詞大會》使他們產生了思考,不能爲追求收視率而任由劣質節目霸佔熒屏。

C.武亦姝、白茹雲和王海*均因參加《*詩詞大會》而被媒體深度挖掘,這也更進一步地引發了人們對詩詞的認識。

D.作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詩詞大會》改變了此前文化節目高高在上的姿態,在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

16.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根據第一則材料,可看出《*詩詞大會》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其實質是反映了當前社會大衆對*傳統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則材料和第一則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詩詞大會》熱播的原因,但第二則材料對原因分析則更爲全面。

C.第三則材料概述了《*詩詞大會》所用競賽題的來源和詩詞選擇標準,以觀衆的心理需求和實際水平爲明確導向。

D.第四則材料具有新聞調查的*質,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數據表達觀點,即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爲仍需培養古典詩詞愛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敘述新聞事實時,提到了新聞背景,這有助於讀者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觀點的來龍去脈。

17.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形式的理解。(5分)

【回答】

C

【解析】A項內外因理解錯誤,選項所顯示的信 息是“收視率”這一方面,但創收視率歷史新高的根源不在於“平臺”和“黃金檔期”,原文說的是“好口碑的綜藝節目”“弘揚*傳統文化爲核心”,比起“平臺”和“黃金檔期”,更有理由成爲根源。B項錯誤,“《*詩詞大會》使他們產生了思考”屬於作者的觀點,而不是電視人的觀點。C項正確,分析符合文章實際。D項指代對象錯誤,“《*詩詞大會》改變了此前文化節目高高在上的姿態”說法錯誤,根據原文的敘述,“這些節目改變了以往文化宣傳高高在上的姿態”,“這些”指的是“《*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等一系列以弘揚*傳統文化爲核心的節目”,而不僅是《*詩詞大會》。

A、D

【解析】每答對一項給2分。A項正確,是對這則新聞事實的因果關係的推斷和解釋。B項錯誤,“第二則材料對原因分析則更爲全面”應改爲“第一則材料對原因分析則更爲全面”,因爲第一則說到了平臺、檔期、大衆瞭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形式創新等方面,更爲全面。C項錯誤,“以觀衆的心理需求和實際水平爲明確導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選擇普通觀衆熟悉的,日常吟誦得多的,能帶來審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說的這一導向。D項正確,分析符合原文實際。E項錯誤,材料四並未提到新聞背景。

17.①採用羣衆喜聞樂觀的形式或利用電視平臺和黃金檔期;

②開展寓教於樂的活動或多種多樣的競賽方式;

③注重內容的選擇和深度加工;

④利用電子媒體和大數據等新工具。

【解析】每點1分,答出兩點得3分,答出三點得5分,言之成理即可。對*傳統文化的舉辦、傳承和傳播等方面究竟應該如何進行,需要深入思考,進而建言獻策。回答時從方法、方式和思路等方面寫出一些內容即可。若答“課堂教學”不給分。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