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1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下列問題。*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王 勃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山此夜...

習題庫 閱讀(2.83W)

問題詳情:

1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下列問題。*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王 勃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山此夜...

1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下列問題。

*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王  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山此夜寒。

(1)“*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試作分析。

(2)這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的離情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透過對景物的描繪間接表達的。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回答】

(1)雙關。“寒”不僅指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一片離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2)這首詩歌,寓情於景、景中見情,1分,所有離情並沒有直接用語言來表達,而是透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幹月夜圖,1分。通篇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流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耐人尋味。2分。

【解析】

(1)試題分析: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煉字,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修辭現象,鑑賞古詩詞的煉字藝術是高考詩歌鑑賞題的重要命題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詩詞煉字,主要考查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以及疊詞的煉字效果。解答步驟爲: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釋字);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達意),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出表現手法) 。先解釋“寒”的詞義,再展示畫面,指出手法,最後分析作者情感。

(2)試題分析: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羣”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透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要熟悉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描寫手法、抒情手法和謀篇佈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借代、用典、反襯、對比等。描寫手法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又包括: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視聽結合等,側面描寫分爲襯托和對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爲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託物言志、敘事抒情等。謀篇佈局又有以小見大、欲抑先揚、欲揚先抑等。詩歌的最後往往是感情抒發的點睛之筆。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