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建築,從那一天開始》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03W)
《建築,從那一天開始》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建築師所承擔的是將無形的資本可視化的任務,他們用靈敏的嗅覺不斷追尋資本聚集之處並樂此不疲。這就是現代建築師的形象。

此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築如同時尚一般是一種消費品。有很多建築師對於這一傾向持批判態度,而我認爲僅僅批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大膽斷言“不先沉浸在消費的海洋中,就不會有新建築的誕生”。我認爲能夠有效地嘗試對建築自律*與藝術*的追求已止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想要探尋建築的新概念,絕不應該是感嘆消費型都市社*缺乏的真實*,而應努力從那裏去尋找新的真實*。並且那一真實*絕非隱藏在消費之中,而是在突破消費這一表象的不遠的前方。

如果無法從根本上重新審視人類同不斷變化而又故我的自然間的關係,而僅僅駐足於同量*、抽象*的自然間的關係的話,所謂爲災區的人們提案便是無稽之談。反言之,若能在重新思考同原生態自然間關係的基礎上,提出針對街道與村落的方案,則無論它如何不現實,都將成爲極好的資訊。這將會是一個能夠重新審視已滲透到我們建築師身體髮膚,讓我們深信不疑的近代主義思想的絕佳機會。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直至今日,建築內與外這一問題一直是我所思考的對象。人們通常重視建築的外形,因此首先會針對建築外形的好壞抑或用材料做出種種評價。建築,原本同動物的巢穴是一種等同的存在。它之所以被作爲“建築”推崇,是因爲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然環境當中,開闢出一處同自然分離的空間。這一遵循歐幾里得幾何學的規則創造出的空間,由圓形或正方形的平面包圍,*於周圍環境。因此我們可以說,建造建築即是將內外分離的行爲。建築憑藉其**與完整*一直保持着輝煌的歷史。正因如此,人們自然也會重視建築的外形,對其好壞做出評價。

現場,我針對災後重建提出了自己的三個基準。第一點是,不批判。我認爲批判是局外者做的事。所謂不批判,就是不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事物評頭論足,而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是從事災後重建的當事人。第二點事,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我們應當主動行動起來去解決災區面臨的問題,無關大小。另外一點是,思考脫離身爲建築師個體的“我”時所能做的事情。

近代主義思想即是一種將我與他人、內與外明確加以區分的思想。這一明快的理念爲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代價是忽略了無法加以區分的灰*領域。但是無論是日語這門語言、日本傳統的建築空間或是人際關係,均是由於這一不明確*的存在,才得以保留其多元*。

所謂功能這一概念,僅僅是將人類豐富多*的行動進行了單純區分和抽象化。並將功能與空間數目一一對應。然而人類原本就無法安於被拘泥在這樣的有限空間之中。他們明明想更加自由隨心地行動,卻無奈不得不屈從於功能這一概念。因此諸多公共建築,無論設計之初如何功能明確,其利用者卻並非樂在其中。聳立着這些建築的街道也必定無樂趣可言。

我意識到,針對建築的批判*,是二十世紀初期近代主義形成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本質*的批判。當時,由於迄今爲止歐洲的建築都是石材搭建,昏暗而不衛生,勒·柯布西耶等主張新型建築的人,提出了建造更加明亮開放的建築這一社會改革方案。也就是說,現代主義建築,同社會改造運動曾是一體的。它原本是充滿希望、值得稱讚的建築理念。然而遺憾的是,如今只有當初的批判*被傳承了下來。

於是我開始嘗試,用建築來展現消費生活。我認爲,當出現一種新的社會狀況時,建築師應當做的,並非是站在高處加以批判,而應當投身其中嘗試尋求突破口。直到如今,我依然堅持這種想法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