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貿易造就和平》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08W)

經典語錄

明朝的邊貿政策爲清朝所延續,於是,在清朝的歷史上,人們就沒有再看到如明朝那樣的來自北方遊牧的邊患。相反,蒙古人還成爲滿族統治者的堅定盟友,也就是所謂“滿蒙親善”。這種特殊關係雖然來自於雙方早期的戰略合作,但持續的貿易關係無疑也是重要的凝聚因素。貿易創造了和平,貿易創造了友誼。對此,魏源評價說,隆慶和議不僅息明朝邊塞五十年之烽燧,且開本朝(指清朝)開二百年之太平。

《貿易造就和平》經典語錄

既然“戰”和“守”的方式都不理想,那麼,難道這個問題就沒有解決辦法了?當然有。而且,更樂於採用這種辦法的恰恰不是明朝這邊的受害者,而是北邊的劫掠者。1542年,在多次劫掠得手以後,俺答派遣使者到大同嚮明朝*表示,希望能開放邊境貿易,實行“互市”。使者說,他們南下劫掠,無非是想得到錦帛茶葉等物,可是動手去搶的話,恰恰難以得到這些細軟,只能搶到人口和牲畜,偏偏他們那裏並不缺人口和牲畜。而且,由於他們的劫掠,邊境*紛紛逃亡,可搶的資財越來越少。再有,雖然遊牧民族在武力上佔據優勢,但出動*馬,也是所耗不菲,還要和明*打仗,死傷人員。算來算去,怎麼也不如雙方互市來得合算,所以,他們誠懇希望和明朝發展邊境貿易。

自由貿易與其說是人類的發明,不如說是人類的發現。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更大範圍的社會。在回顧歷史時,纔會認識到,自由貿易類這個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如果沒有自由貿易,人類只能侷限在小得多的團體中生活,伴以原始的落後狀態。

比進剿合算得多的方式是修建長城這樣的防禦工事。與馬上的遊牧民族作戰,利用地形守險當然更符合明*的優勢。事實上,明*也確實修建了不少長城。現在看得到的長城並不是秦長城,基本上都是明長城。在抵禦進攻方面,長城確實有着其他手段難以比擬的優勢。對於小規模的騷擾,基本可以有效對付。對於大規模的進襲,則至少可以遲滯敵方的速度。富有戲劇*的是,在韃靼人一次進攻時,長城沒有擋住敵人的進攻,但是卻在敵人劫掠完後撤退時發揮了作用。韃靼人被長城所阻,“散漫不得出”,追逐的明*得以趕上,於是,韃靼人大敗。而一些修繕良好的長城,甚至在抵禦大規模進攻時也非常有效。藉助於長城和火器,戰鬥力處於下風的明*能夠和遊牧民族實現大致的武力均衡。

他們肯定是錯了。邏輯和事實都表明,想要得到一樣東西,花錢去買是最好的辦法。透過人們之間的自由交換把社會組織起來的自由市場制度不僅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也同時會實現人際關係的最佳化,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和服務,並把社會中的*因素降到最低。貿易天生是化解戰爭、創造和平的因素。

在所謂的“常識”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認爲買東西不如搶東西。搶東西多好啊!不用花錢,白白得到財物。可是,搶怎麼會是“白白”的呢?實際上,搶的成本很高,而且成效很小。被搶者會反抗,會逃跑,會消極抵抗。如果你可以自由搶劫微軟公司的話,在透過搶劫得到Windows98以後,你還能指望蓋茨們爲你努力開發出WindowsXP嗎?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財富實力的,不是那些強盜,而是企業家。真正富裕的國家,不是充滿了強盜的國家,而是擁有更多企業家的國家。

可惜,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當然,雖然他們認識不到,但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會去到處搶劫。他們雖然缺乏理解能力,但並不缺乏實踐智慧。但是,在對那些不屬於他們直接生活範圍的問題,比如是否選擇自由貿易,是否接受全球化等問題表態時,他們往往就會表現出自己理解力的侷限。他們懷疑貿易的功能,認爲進行貿易是一種等而下之、不得已的辦法,不是獲得財物的最佳途徑。他們認爲強者不需要貿易,而弱者只能在貿易中受害,所以如果有可能,最好透過非貿易的手段,比如征服和劫掠去獲利,那樣才能保*穩賺不賠。

但是,修建長城也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雖然比之大*出征要節省得多,但還是成爲明朝社會的沉重經濟負擔,而且,長城的存在並不能徹底打消遊牧民族劫掠的念頭,只是加大了他們劫掠的難度。戰爭的威脅還一直存在着。這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比之農耕民族,遊牧民族更加依賴自然條件。一旦發生大的天災,他們除了南下劫掠以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維持生存的手段了。而且,遊牧民族生產的的產品種類較少,他們要想得到其他更豐富的生活用品,只有從農耕民族那裏得到。這也是*歷史上自秦漢以來就一直存在遊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主要原因。

邏輯已經充分表明了自由市場制度的優越,而無數的事實無數次地*實了這一點。已經不需要更充分的*了。需要的就是把把自由變爲一種信念,始終在社會生活中貫徹和堅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