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望春風》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75W)
《望春風》經典語錄

1958—2007,微縮五十年時代變遷,演繹幽微處世情人*。“*最美的書”設計者陸智昌傾情擔綱設計。

《望春風》是格非獲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長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學創作精華的成熟之作。《望春風》具有微縮*鄉村當代史的意義,在創作過程中備受文壇、媒體和讀者矚目。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鄉村是無可迴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風》完成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返鄉之旅,以回到“過去”來看“當下”的觀念,餘韻悠長、值得咀嚼的歷史片段,置於時代長河背景的“桃花源”氣象,如“清明上河圖”般娓娓道來的手卷寫法,描繪鄉土*的活*生香,發見普通人的高貴品質,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間永恆。

“*南三部曲”寫*南,《望春風》則是對*南故事最爲專注、集中和徹底的表達。相對於“*南三部曲”,《望春風》更接地氣,更加沉穩,更有溫度,更多地關注時代洪流下鄉村的人情之美。在對歷史的沉思中,用宏闊又精緻的結構,以及極爲老辣純熟的文字,對半個世紀以來的*鄉村作了告別。同時,爲讀者開啟一個小小的山口,“彷彿若有光”。

-------------------------------------------------------------------------------------------------------------

儒裏趙村,*南一座簡樸而風景如畫的鄉村,號稱祖先是世代簪纓的高門望族。在這裏,似乎天大的祕密都能守得住。浩劫歲月中維持完整,時代變遷中悄然離析。小說刻寫家鄉的村莊逐漸衍變的複雜過程,透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並展現它可能的未來。


經典語錄

我終於意識到,被突然切斷的,其實並不是返鄉之路,而是對於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覺和記憶,好像在你身體很深很深的某個地方,有一團一直亮着的暗光悄然熄滅了。

不要對老實人的威脅置之不理。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你將來到了一個新地方,立足未穩,一團霧水,如果冒失地與人交朋友,等於是一頭扎進了本來與你無關的是非之中。

唉,人的命運,鬼神不測,誰能說得清呢?

德正原是村裏的一名轎伕。他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過世了。他的父親趙永貴是個酒鬼,每天靠挖樹根得來的一點錢,差不多都被他換成了酒,喝到了肚子裏。趙德正五歲那一年,父親在吐了滿滿一鉢頭鮮血之後,趴在桌上死了。村裏那些有見識的人湊在祠堂裏一合計,就由趙錫光做主,把他們家兩間破磚房變賣了。大部分錢用來還債,剩下幾文銅板,連棺材都置辦不起。最後,他們好說歹說,從更生的父親手裏買下了一箇舊衣櫥,把中間的槅板去掉後,將趙永貴的屍體斜塞了進去,草草安葬了。村裏人覺得*應該幫到底。過了頭七,他們就派人把趙德正送到了*北的高橋,讓他去投靠開豆腐店的舅舅。沒想到,不到一個月,趙德正又從*北迴來了。多半是他孃舅嫌他累...

我始終握有這個祕密,走在人羣中。

我朝東邊望了望。我朝南邊望了望。我朝西邊望了望。我朝北邊望了望。只有春風在那裏吹着。

東方未晞,殘月在天。滿地的梧桐樹葉上覆蓋着雪白的寒霜。瞭望四方,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上已是孤舟一人。

其實,在我們鄉下,所謂的算命先生,也不限於以上四類。如果我們把走村串巷的測字者、龜卜者、*陽先生、風水師、畫符的道士都算上的話,你可以大致想象一下,在我父親的幼年時代,他生活在一個怎樣的鄉村環境中。這可以解釋,我父親早年在上海虹口的一家南貨店當學徒,快要滿師時,爲什麼會突然投到一個名叫戴天逵的命相師門下,幹起了算命這個行當。

故鄉的死亡並不是每天發生的。故鄉每天都在死去。“日來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俯仰之間,千秋邈遠,歲月蒼老,蒿藜遍地,劫灰滿目。”

父親不是會算命嗎?他或許已算出我去嬸嬸家討碗粥喝,大概沒有多大問題,卻沒有算出他們家煮了珍貴的蒜末臘腸焦米飯。爲了不至於讓自己的處境顯得過於可憐,我假裝沒事人似的衝着嬸嬸笑了笑,說:“沒關係,爸爸早上出門,在鍋裏給我烙了張大油餅。我回家去吃油餅好啦。”沒想到,嬸嬸一聽我這麼說,立刻就把臉沉了下來,“你說你這孩子,怨不得人家叫你呆子呢!你們家明明有油餅,還到我家來要飯吃!”

一年當中,有三百六十個日日夜夜。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一把把劍,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趕着月,月趕着日,每天都趕着你去死。等到春天結束的那一天,花也敗了,人也老了,我們都將歸於塵土。這世上,再也沒有人知道我們這些人曾經存在過。什麼痕跡都不會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