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機場裏的小旅行》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86W)
《機場裏的小旅行》是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最具想像力的作品。倫敦希斯洛*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德波頓的眼中,卻成爲了一個綜合各種文化面貌的博物館。作者簡介: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書評:風趣又迷人,而且只有薄薄一本,可輕易塞進你的行李箱…… ——《每日郵報》 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更多)

經典語錄

“死亡的念頭會把我們推向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這種念頭會賦予我們勇氣,促使我們追求內心所重視的生活方式。”

《機場裏的小旅行》經典語錄

“這個世界所有的*苦和勞碌是爲了什麼呢?追求財富、權力與優越地位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亞當•斯密在《道德情*論》裏問道。接着,他又提出這個回答“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讚許”。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只有在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才能認知到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否則,我們的視野就不免遭到日常生活中挫折與怨忿的矇蔽。

我想起羅馬哲學家塞內加爲了皇帝尼祿而寫的《論憤怒》一書,尤其是書中指稱憤怒根源於希望的論點。人類之所以憤怒,原因是我們過於樂觀,所以纔會無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種挫折。一個人若是因爲找不到鑰匙或是在機場遭到攔阻登機而放聲怒吼,其實就是表達着一項動人但過於天真的信念,認爲這個世界應該不會出現鑰匙遺失的現象,而且我們的旅行計劃也應該都一定能夠實現。

最好的書能闡明你長久以來一直心有所感,卻從來沒辦法明白表達出來 的那些東西。

機場最富有魅力的地方,無疑是航站樓裏到處可見的屏幕,以明晰的字型呈現着即將起飛的飛機班次。這些屏幕隱含了一種無窮無盡而且能夠立即實現的可能*:望着這些屏幕,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在一時的衝動下走到售票櫃檯前,然後不到幾個小時,即可出發前往某個遙遠的國家。在那裏祈禱儀式的呼喚聲迴盪在白*石灰牆的屋宇上空,我們不懂當地的語言,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身份。屏幕上現實的各個目的地沒有任何說明描述,卻因此更在我們內心激起懷舊與渴望的情緒:特拉維夫、的黎波里、聖彼得堡、邁阿密、經由阿布扎比轉機至馬斯喀特、阿爾及爾、由拿騷轉機制大開曼島......每個地點都承諾着不同於我們既有人生的生活形態。我們一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羈束窒悶,就不免嚮往這些遙遠的地點。

“一般人通常會在什麼情況下來找你?”我向斯特迪牧師問道,我的問題帶來了一段漫長的沉默。 “他們來找我,通常是因爲找不到路,”斯特迪牧師終於開口答道,而且特別加重了最後幾個字的語氣,似乎以此概括描述了人類心靈失落的狀態。 “原來如此,他們通常是在哪方面找不到路?” “噢,“斯特迪牧師嘆了一口氣說,“都是因爲找不到廁所。”

人類之所以憤怒,原因是我們過於樂觀,所以纔會無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種挫折。

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說,“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讀者將其提供給讀者,以便於他發現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幫助他就發現不了的東西。”不過,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描繪我們在最的生活中習見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書對我們各種情感的描繪遠勝於自己的體會,它處理的感知和認識雖確屬我們所有,卻又是我們根本無力予以明確表達的:她總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

工作能力雖然能夠透過訓練與教導而灌輸給員工,人*的態度卻無法藉由硬*要求而產生。 這些特質的真正來源不是訓練課程,也不是員工福利,而可能是25年前在柴郡一幢住宅裏的慈愛氣氛,當時兩名父母以寬容而愉 悅的心情把一名未來的航空公司員工拉扯長大,所以今天這名員工纔會具備堅定的意志與和善的態度,而能夠引導一名焦急的學生前往登機口搭乘飛往費城的BA048號班機。 認真說來,父母其實是全球資本主義真正的人力資源部門,卻從來沒有人肯定父母在這方面的功勞。

新聞業向來對訪問着迷,因爲這概念蘊含了一種挖掘內幕的幻想:一個對一般人接觸不到的任務,握有管理世界的權力,卻對一個記者坦露心扉,揭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讀者只需付出一份報紙的價錢,即可暫時忘卻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隨着訪問者踏入皇宮或是行政主管套房。

安檢人員像驚悚小說家一樣,職責就是把人生想象得比實際上刺激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