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洪業》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6.58K)
《洪業》經典語錄

魏斐德教授的史學名著《洪業:清朝開國史》,匠心獨具,把*歷史上王朝循環中的一環——明清嬗代過程,作爲運思課題。此書從*、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國防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對一個帝國如何最終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個帝國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強盛的過程,作了總體的解剖和透視。它使人看到,中華帝國的體制與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衷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則構成了重建秩序的機制與途徑;滿人入主,在此被視爲一種重建秩序的特殊動因。


經典語錄

在這種經濟和*形勢下,明王朝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到崇禎年間(1628—1644),大量饑民涌進城市,以乞討或偷盜爲生;中原農村一片荒涼。艾爾伯特·詹:《明朝衰亡》,第188、199—200頁。明朝中晚期,官僚紳士霸佔大片土地,使數以百萬計的*背井離鄉,淪爲流民,其中許多人成了強盜。這些流民在發生旱澇災荒時總是最先受到打擊。

明朝對付女真的一般策略,是盡力維持各部落的均勢,防止其中某個部落成爲獨霸東北的勢力。維持均勢的手段,通常是對所有部落都公正地給予貿易優惠,同時將一個明朝官銜授給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讓他作爲臨時領袖去維持和平。

明太祖的民族優越感是人所共知的。雖然他從前也承認元朝爲正統,但1367年11月北上時,他檄諭北方*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未聞以夷狄居*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蓋我*之民,天必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淤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羣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使民皆得其所,雪*之恥。”

在被征服者是先進民族,而征服者卻處於半開化狀態的情形下,就像北方民族侵入羅馬帝國,或蒙古族入主中華帝國時那樣,野蠻人透過*事征服所贏得的權力,能使之與被征服的文明民族達到同等水平,並共同向前發展,直到被對方同化爲止。一方擁有實力,另一方擁有智力;前者需要被征服者的知識和技藝,後者則羨慕征服者的權力。於是,野蠻人將文明人請入他們的宮廷,文明人則向野蠻人開放了自己的學校。

衛所*士皆由身份永遠不變的世襲*戶充任。衛所*官也世襲其職。這樣,衛所制度一方面表現出朝廷有決定其臣民之身份的權力,同時也展示出封建化的巨大潛力。京*中有一部分是番上的衛*,但其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及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都是世襲職位。這些都是衛所官職。戰時統兵的將領及各省都司和*都督府的職位,由皇帝指派的官員充任。爲了維持世襲權,他們仍保留原來的衛所官職。

不過,明朝並非總是被動挨打。當它逐漸控制塞北的時候,以及1390年後在蒙古人基本停止了襲擾中原的近60年間,明*一度控制了直抵朝鮮邊境的東北地區明初對蒙古的防禦採取了非常積極的姿態。明將徐達以元朝都城(*)爲幕府,年年出兵北上*蒙古殘部。但1372年,徐達和李文忠被擴廓帖木兒打敗。1373年,明太祖遂令徐、李二將固守邊界,不再深入蒙古境內進行追剿,並將山海關兩側的居民遷至河北內地。

陳名夏被髮遣到漢*正黃旗,這原本是一種處罰,卻被像史學家談遷這樣識見平庸的局外人誤解爲受皇帝恩寵的一種跡象。

李自成既無個人威嚴,也不喜歡帝王禮儀。牛金星曾想讓李自成於1644年5月20日(*歷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天大典,並請他在宮中演習10天。李自成同意了,但演習時他舉止匆匆,全不按規定節奏去做。禮官在引導李自成時對這位“闖王”說,必須掌握儀式本身的節奏,要不慌不忙,放慢速度。這位義*的領袖很快就不耐煩了,他扯下袍冠,惱怒地轉向禮官說:“我馬上天子耳,何用禮爲?”然後轉身離開演習場,經過御膳房時,還抓了一塊生肉吃了。祭天大典始終未能舉行,而在士大夫眼中,李自成仍是“沐猴而冠”。

似乎是爲了彌補兵員的損失,明末統治者越來越重視長城的修繕,或以磚石加固舊城,或在某些地段增修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