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情懷》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29W)

如果說,陶淵明的詩中,篇篇都有酒,那麼余英時先生的文字中,可謂篇篇都飽含“*情懷”。余英時常把自己比作曾僑居陀山的鸚鵡,時時想爲*的文化生命之賡續光大盡一點心意。余英時先生除了義理和考據的*學術著作之外,不乏飽含史思而筆端常帶情感的辭章之作。本書幾乎囊括了其代表*的散文,分爲“價值篇”、“文化篇”、“歷史篇”、“士人篇”、“儒學篇”、“讀書篇”等。從中,讀者能感受到其發自深厚學養和真誠良知的對於*文化的眷眷情懷。

《*情懷》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鳳泊鸞飄廿九霜,如何未老便還鄉。 此行看遍邊關月,不見*南總斷腸。

我曾聽到不少人說,21世紀*即將成爲科技大國,因爲*人既聰明,又靈巧,特別在技術方面確實具有無窮的潛力。我沒有理由懷疑這一說法,而且已有不少事實在支援着這個推斷。但是我總想問一個問題:即使這一天到來了,*人便真的感到完全滿足了嗎?科技徹頭徹尾是西方文化的產品,而且毫無可疑是從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中轉出來的。難道*人百年以來追求的僅僅是魏源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一件事嗎?

一彎殘月渡流沙,訪古歸來興倍賒。 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

今天*一般*的精神飢渴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真可謂史無前例了。精神飢渴只有精神食糧才能解救。在過去,這是儒、釋、道三教所負擔的任務。今天姑不論支離破碎的三教已自顧不暇,即使完整,恐怕也不足以應付這全新的精神危機。知識分子雖然“洋話語”五*斑,但這種局勢卻不是花言巧語所能化解得了的。

林紓的憤怒起於他深信*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常”之舉足以敗壞人心,使“*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後,五四運動破壞了*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

總結地說,在*現代史上,五四是價值觀念轉變的關鍵時代。這是由於知識分子自動自發並且有意識有系統地進行了“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巨大努力。五四的知識分子不但徹底衝擊了傳統的價值系統,而且也引進了許多新的價值,如*、科學、自由、*之類。這些新的價值在七十多年之後仍然是*大陸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五四以來新價值儘管名目繁多,但從根源上說,都可以歸繫到一箇中心價值上,即個人的自作主宰;這是從譚嗣同、梁啓超到蔡元培、早期的魯迅和陳獨秀、胡適等所共同提倡的。然而這決不是說,他們所向往的是西方式的個人主義,而置國家民族的大羣於不顧。相反地,他們都是在建立新的羣體秩序這一大前提之下,倡導個*解放、個人自主的。

儘管二十九年後化鶴歸來,發現‘城郭如故*非”,我的“*情懷”不但未曾稍減,似乎反而與日俱增。正因如此,我纔不能忘情於故國,而往往要以世外閒人,與人話國事,說些於己無益而又極討人嫌的廢話。我曾屢次自戒,而終不能絕。

“致良知”之教以喚醒社會大衆的良知爲主要的任務,所以我稱之爲“覺民行道”。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相職,從此“士”在朝廷上便失去了一個權力的凝聚點,即使僅僅是象徵*的。……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廢丞相始也”。

宋代朝廷對進士又特別尊重,故有“焚香禮進士”之說。“民”成爲“進士”之後自然會發展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是宋代出現“士以天下爲己任”意識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他們已自認爲是*主體,不僅是文化主題或道德主體而已。

從社會史的觀點看,五四以後*傳統的民間社會正開始向現代的公民社會轉化;*人的價值觀念也在隨着這個轉化而不斷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