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生於一九九叉》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58W)
《生於一九九叉》經典語錄

☆豆瓣紅人(ID:少林修女)、新浪微博知名博主(@顧異的)長篇小說完整未刪節版!

☆被譽爲“90後極具代表*的聲音”!她不僅讓你笑到失禁,又能讓你徹底啞口無言!

☆這絕不是一部讓你讀完笑完便隨手放下的快餐文學,它一定會讓你在痛快淋漓的閱讀後啞然無聲。

她的筆觸犀利而幽默,她的語言精闢而諷刺;她不講愛情不憤怒,只講笑話反思生活;當然,她的笑話,是斯斯文文的搞笑,是正兒八經的白*幽默,絕不是追着攆着咯吱你的橋段。

然而,在我們無數次被她的鬼馬和搞笑感染到爆笑淚奔之後,內心深處總會燃起一股無法抑制的觸動,也讓人不由得對生活產生一絲細微的敬意,這或許就是:

“我們,不談夢想。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年代,在爲夢想而活着。”

小說簡介:

“我”,生於一九九叉,女。從大學第一天起,與一幫朋友(人物代號:0—8)共同體驗了一段荒誕而極富幽默的生活,創造了一次次生機勃勃且充滿張力的經歷;除了種種匪夷所思、天方怪談的奇事怪事好玩事以外,更有搞發明、獲專利、保衛防護林、離校休學等讓人驚歎不已而後默然深思的事蹟。生活,就像郭德綱相聲一樣風生水起,又只是一場寓嚴肅於不嚴肅之中的白*幽默。

“如果你們一定要把十年劃分爲一個時代,我只想說,哪一代都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傻逼輩輩出。不管是被標榜的還是被貶低的,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那些自認爲獨具慧眼抓着這些典型不放的人,在你們的時代裏,基本也都是典型。” ——顧異


經典語錄

所以說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沒做之前總是顧慮重重想這想那。一旦下了決心幹上了,一切好辦。而且會發現自己當初的猶豫簡直是莫名其妙地多慮。

我一向是個記*不好的人。不懷念,不祭奠,過眼前,向遠看。對歷史總是告別得很乾脆——在沒有債務糾紛的情況下。所以在他人看來,我總是比較絕情。總覺得很多人和事只能存在於某一段兒某一塊兒。當換了時空,他們就只能被拋下。其實拋下事相對的,我也會被很多人拋下。我不知道這樣的覺悟是有何而來,但這應該是我從不被人事變化影響的原因。我想說這不論對人事還是人世來說,都是好事。

觀點不同只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我常聽人說,談戀愛的兩人要*格互補才能生活幸福。在我看來這完全是扯淡。生活矛盾往往都是由於*格不符而產生的。像我一個不愛聽歌的人,如果對方是個搞音樂的愛樂如命的,整天在一起我不準放歌他偏要放歌,不你死我活纔怪。*格類似觀點一致,哪裏起得了爭執?淨剩下惺惺相惜了。*格互補也許對生活建樹有所好處。問題是,日子是用來過的。不是用來做的。爲何非要搞成一個項目?這世上許多人都在挑來挑去。有些人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有些人不知自己要得起什麼。很多姑娘們都是這樣。身高一米五,眼光一米九。有了財力要魅力。有了魅力要智力。有了智力要體力。過於尋覓實在是跟自己過不去。*或是愛戀,最終淡然相伴。只要和平相處,也許即是歸宿。

只要確定知道某一塊地方一段時間內是我的地盤,就會在那兒待的安心,哪怕是某次旅途的列車上屬於我的座位。我想,類似歸屬感一類的東西,不是由你所熟悉的某些場所或事物帶來,而是出於你內心對某樣事物的信賴。

我就是一個沒有意志力,表面熱血其實很虛的人。固執又愚蠢,冷漠又軟弱。

生活時常就是這樣,經歷時很緩慢,回憶時很短暫。我對於這裏來說,更像是一個觀光客。它曾因爲某種原因給人以安定的感覺,現在已隨環境的改變而將這種感覺給予了其他的人。任何一個地方對於某一個人來說,永遠不可能是長久的歸宿。它所能給你的,只是一種歸宿的感覺。

8 說:“你看你好開心啊。來來來。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說,一個人,他體重一百斤。拉了一泡屎,他還是一百斤。哈哈哈哈。你知不知道爲什麼?”我真想給我自己一*。如果你清醒着而不回答,後果不堪設想。你今天就別想幹別的了。我帶着哭腔說:“他拉秤上了。”8 含笑說:“不對。你再猜猜。”我淚痕漸幹,仇視着他冷酷地說:“就是拉秤上了!”8 哈哈大笑:“你真笨。不對!是拉褲子上了!”

因爲學校生源較差,所以我雖然一直沒有事做但也一直沒有動作。我一向是個記*不好的人。不懷念,不祭奠,過眼前,向遠看。對歷史總是告別得很乾脆——在沒有債務糾紛的情況下。所以在他人看來,我總是比較絕情。總覺得很多人和事只能存在於某一段兒某一塊兒。當換了時空,他們就只能被拋下。其實拋下是相對的,我也會被很多人拋下。我不知道這樣的覺悟是由何而來,但這應該是我從不被人事變化影響的原因。我想說這不論對人事還是人世來說,都是好事。但我身邊的人一般會說:“你乾的真不是人事兒。”我稍微困惑,但沒有深究的想法。

我一向是個記*不好的人。不懷念,不祭奠,過眼前,向遠看。對歷史總是告別的很乾脆——在沒有債務糾紛的情況下。所以在他人看來,我總是比較絕情。縂覺得很多人和事只能存在於某一段兒某一塊兒。當換了時空,他們就只能被拋下。

大家在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研究思考後發現,在以後謀生的日子裏,要想把在學校裏學的東西儘量用上,你只能是當老師。

類似歸屬感的一類東西,不是由你所熟悉的某些場所或事物帶來,而是出於你內心對某樣事物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