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聽了那麼多大道理,爲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3.16W)

經典語錄

只要瞥一眼報紙或翻一下新聞網頁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動盪不安。世上有太多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面對這樣一個充滿風險、無法確定的時代,成功人士需要有正確的自信開闢道路,不斷前行。而正確的自信往往總是建立在可能導致失敗的事情上。 學會面對失敗是一種藝術。如果你的冒險完全沒有必要——或者追求的目標遠遠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失敗就會變成家常便飯,你非但不會從中獲益,反而會因爲經常*的判斷失誤而失去他人對你的信賴和倚重。另外,如果你總是“避免失去”,由於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新鮮事物,那你就會喪失成長的機會,而你的人生就會變成一個周而復始的死循環,生活將會變得索然無味。

《聽了那麼多大道理,爲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經典語錄

“你可以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只要你幫助他人獲得他們想要擁有的東西。”

當你確立目標後開始制訂一個周詳的計劃時,借鑑一下許多企業都在運用的“SMART”原則。符合SMART原則的計劃必須是:具體明確的(Specific),可以衡量評估的(Measurable),可以實現的(Actionable),具有相關*的(Relevant),並且具有時限*(Timely)。除此之外,認真思考一下你如何才能更專注於目標的實現——比方說把目標寫下來,和其他人討論你的目標,宣之於衆,說到做到將之進行到底。研究顯示你對目標的關注度越高,越全身心地投入目標,那麼你實現目標的可能*就越大。

“不過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激勵自己同時追求內心滿足和外在獎賞的人,通常比那些只追求其中一項的人能更長久地專注於一項任務,並且獲得更強烈的成就感。”

你通常需要兩種燃料。第一種燃料能點燃你內心的滿足感,並使它持續地燃燒,比如懷爾斯想要解開謎團的決心。第二種燃料能點燃更加熾烈的火焰——贏得資源、犒賞和認可的競爭欲。第一種動力推動你朝着既定方向前進,並提供給你一種相對穩定、源源不斷的能源支撐着你永不止步。而第二種動力則能助你在關鍵時刻激發你的腎上腺素奮力一搏。

關於找到工作意義的關鍵也許並不在於“你所從事的是什麼工作”,而是“你的工作以及工作目的和什麼樣的記憶、經歷、渴望、價值觀或故事有關”。

如果說贏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是追逐名聲的絕好替代品,那麼又有什麼可以同樣取代對財富的追求呢?我認爲經濟保障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的收入高於讓你和家人過上好生活所需要的費用,也許你可以考慮採納以下的方法來塑造一種更好的成功理念:施捨一部分錢財。

如果你接受了社會文化對於成功的定義——特別當大衆媒體將之誇大其詞的時候——你實際上就會成爲一名“成功癖嗜者”,走火入魔般地追求萬衆矚目所帶的狂喜與自滿。“

信譽來源於人們關於以下四個方面的認知: 威信; 知識; 擅長某事的口碑; 可靠*。

爲了尋找更可靠的資訊來形成你的直覺,你必須在過多資訊和過少資訊之間找到平衡點。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曾經這樣建議,當你準備依靠大量的數據做出決定的時候,“潛入資訊的海洋,然後相信自己的直覺。”除非你是登陸火星計劃的決策者,否則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地搞清楚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

在你獲得更多或更可信的數據前,你也應該知道思維有時候會被另一個相反的問題引入迷途——當風險過高或面臨的選擇過多時,思維很容易就會滑入“分析癱瘓”狀態。 在《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爲》一書中,斯沃斯摩爾學院的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指出,每天我們總是面對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資訊,這讓我們疲於篩選,無所適從。

就像邁克爾·舍默在其著作《相信萬物的腦袋:從鬼怪與上帝到*和*謀——我們如何構建信仰、不斷強化使之變成真理》中提出人類就是“尋求行爲模式”的動物。我們從世界如何運轉的科學解釋中得到了寬慰,它消除了生活中的不確定*,並且讓我們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紅塵中感到了一點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