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名人語錄>

樑衡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閱讀(2.32W)
樑衡經典語錄

樑衡,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副署長,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現任*日報副總編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其代表作品《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


經典語錄

*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麼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雖然杜甫也寫過:“*人先*馬,擒賊先擒王”,*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裏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柺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爲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

應該說,*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長安大殿上的雕樑玉砌在如鉤曉月下靜靜地等待,秦嶺驛道上的風雪,南海叢林中的霧瘴在悄悄地徘徊。

誰能懂得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棄疾在這裏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棄疾南歸後爲什麼這樣不爲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爲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閒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着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

那麼,有思想光芒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靜思考。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棄疾。

老實說,*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和劍刻成

*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她那對小黑眼珠中還透出幾分稚氣,但臉上的神情分明已很老練”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