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名人語錄>

唐朝經典語錄

名人語錄 閱讀(2.06W)

經典語錄

閱讀財報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跟同行比照着看,看不同項目在總資產中佔比有何不同,思考爲何不同,這不同是優勢還是劣勢。尤其是應收*、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款項、預收款項幾個項目,可以看出公司與上下游之間的地位,展示公司競爭力的強弱。如此,資產負債表大致就算消化了。

唐朝經典語錄

財報是用來排除企業的。這是一種很務實的態度,財報的絢麗和賬面的無瑕並不能說明企業經營狀況就不存在什麼貓膩,但財報裏一旦出現問題賬,那麼就一定是有問題。

在子公司裏佔點股份的股東,他們股份對應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裏叫“少數股東權益”,他們股份對應的利潤或損失,在利潤表裏叫“少數股東損益”,從淨利潤裏去掉它,剩下的便是上市公司報告期內股東擁有的淨利潤了,叫“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除以公司的總股本就是“每股收益”。股票價格除以每股收益就是市盈率,簡稱PE。投資回報率的倒數,例如20PE意味着投資回報率5%。

財報的結構。重要的內容是財務會計報告、董事會報告和重要事項;次要的內容是股份變動及股東情況,董事、監事、進階管理人員和員工情況。

營業利潤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利潤,是持續競爭力的體現,是利潤表上需要重點關注的數字。營業利潤加上主營業務以外的收支便得出了利潤總額,繳清所得稅後便是淨利潤。營業外收支佔比比較大的公司一般要*惕,都是些不讓人省心的貨。

利潤表也叫“損益表”。資本市場喜歡看,也最容易造假。容易造假的根源是權責發生制。依照權責發生制,沒收到的錢,可能被算作收入;沒付出的錢,可能被記錄爲成本;又或者收到的錢,不算做收入;已經付出的錢,不被記錄爲成本。

習慣了*僞的排除式思維,就會知道,反覆*僞,可以使我們對一個事實的認知更接近於真相,但它仍可能不是真相,它只是被我們框定到了一個範圍裏,而這個範圍裏仍然有各種可能*,雖然其變動概率大大減少。 資產負債表很容易看懂。忘掉那些高深的術語,記住一句話就行了,表的右邊,是錢的來源;表的左邊,是錢的去處。 投資者可以對照以前的數據看,瞭解每個單項是怎麼變的。閉上眼,想象自己是老闆,把各類資產如此這般地騰挪,想想他爲何這麼幹,幹得對不對,是看財報時最享受的事情。

設立一些規則,縮小關注圈,是每個投資者都必須面對的事情。規則,依賴於投資理念。…需要自己摸索…老唐自己是先排除ROE(淨利潤÷淨資產)<15%的企業,再排除上市未滿五年的企業。選定大致要看的股票後,除了以上三張表外,董事會報告和重要事項是必須細讀的內容,董事會報告最好多年連在一起讀,可以判斷董事會是否可信,對市場判斷是否準確,對企業掌控力的強弱等。企業必須披露卻又不太想讓你明白的東西都在附註裏。

資產負債表,表的右邊,是錢的來源;表的左邊,是錢的去處。錢的來源,不外乎借債或股東投入。所以,資產負債表右邊,分爲負債和權益兩大項。負債告訴你,公司的家當裏,有多少是借的錢;權益則告訴你,有多少是股東的錢。依照還錢的緊急程度排列,越急着還的越靠上。錢的去處,組成企業資產。資產按照變現便捷度排列。最容易變現的當然是貨*,放在最前面。最不容易變現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放在最後面。

銀行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知道哪些客戶未來還款會出現問題。所以貸出去的款一定有關注和不良產生,這彷彿就是銀行爲了賺取正常貸款利息所支付的“成本”。這個成本如果算錯,貸款生意就可能虧損。成本要怎麼算?原理有兩大塊:一是預先從銀行的經營收入中摳一塊出來去填,這叫計提貸款減值準備;二是在給貸款定價時,就將預期損失分攤在所有貸款人身上,這叫違約風險溢價。

如果實施保本,無論是保本固定收益型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銀行均承擔了理財產品的風險,需要歸入資產負債表內。具體表內哪個科目,各銀行有不同。例如,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將保本理財資金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裏;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銀行、南京銀行直接將其計入“吸收客戶存款”裏;寧波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則將其歸入“其他負債”;其他銀行該項資訊披露稍差,沒有明確列出歸類情況。

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論上銀行不需要承擔理財本息風險,只是收取代理費或手續費的中間收入,無須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一般稱之爲“表外理財”,但銀行依然會在財報附註中以“理財產品”名目披露,計入“在未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題中享有的權益”。